一、对话激趣,引导新课古诗
老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学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老师:为什 么总是想家?
学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老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老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齐读题目。
学生:(读题目)。
老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 思?
学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老师:“书”字有这个意 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 么意 思?谁说一说?
学生2:写!
老师:说得太对了,说 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 解,是什 么意 思?
学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老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 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老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 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 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学生:写!
老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 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老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 么?我们读了诗歌就知道了。(出 示自主学习提纲)打开书自由轻声读或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学生:(轻声读或默读)。
老师:(出 示生字卡:萧(xiāo)萧
梧(wú)叶
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学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老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学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学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
老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 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初步弄懂全诗的大意?
学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
老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四句嘛,能背吗?谁来?
学生:(多数举手)
老师:(指一位)你背看看!
学生:背得好。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
学生:(互相背诗)
老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配着音乐背一次。(点击音乐)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意
老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 么?先学前两句,仔细轻声读或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学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
老师:(指学生1)你说说!
学生1: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到“动客情”就语塞。)
老师: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 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学生2:(举手)冷冷清清。
老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 么?读读想想后回答。
学生3:(自由读以后举手)孤单、寂寞、苦闷。
老师:非常正确,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 么样的心情呢?
学生:(众生举手)
老师:(指一人)你来说!
学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老师:非常正确,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板书):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学生:(齐读)
老师:现在来学后两句诗。(出 示挂图或指看文本上的图)。边读边看看注释。
学生:(轻声读或默读后两句)
老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学生:(笑)捉蟋蟀呀!
老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学生:高兴!
老师: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 么?
学生:(自由读,讨论)。
老师:“知”,你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
学生1:估计、猜想。
学生2:料定。
老师:这三种解释都有“想”的意 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 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
学生:(轻声,细读)
老师: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在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 么?
学生:诗人越会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老师: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个句子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 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老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 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 情?
学生:(静思细读)。
老师:(观察学生朗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 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
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 古诗教法研讨《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 › 古诗教法研讨《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古诗教法研讨《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古诗教法研讨《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古诗教法研讨《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古诗教法研讨《夜书所见》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