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快学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语文导学案《地之子》导学案» 正文

《地之子》导学案

[10-18 22:14:36]   来源:http://www.kuaixue5.com  语文导学案   阅读:80
概要: 概要:www.kuaixue5.com《地之子》导学案 学习 目标 1、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探究质疑精神,领会诗歌中土地的象征意蕴。 2、品味诗歌的感情表达,体会诗人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分析归纳法。 2、了解作者和作品的风格,知人论世,作者所处时代的风云变幻、个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作者的美学主张。 导学过程 学生笔记 一、课前积累 作者、作品简介: 李广田(1906—1968),号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等。山东邹平人。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次年开始发表诗文。1935年大学毕业后,回济南教中学。曾与北大学友卞之琳、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之一。这时期的散文辑为《画廊集》《银狐集》和《雀蓑记》,大多抒写内心感怀和乡土人生,追求恬淡静美的文风和浓厚的泥土气息。抗日战争爆发后,流亡于西南内地,先后在一些中学和西南联大任教,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随着生活的变迁和思想进步,所作散文集《圈外》《回声》和《日边随笔》,视野较前开阔,静美的氛围渐为感奋的心曲和警策的理趣所代替,文笔更为练达简洁。同时
《地之子》导学案,标签:导学案,http://www.kuaixue5.com
www.kuaixue5.com

《地之子》导学案

学习 目标

1、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探究质疑精神,领会诗歌中土地的象征意蕴。

2、品味诗歌的感情表达,体会诗人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分析归纳法。

2、了解作者和作品的风格,知人论世,作者所处时代的风云变幻、个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作者的美学主张。

导学过程 学生笔记

一、课前积累

作者、作品简介:

李广田(1906—1968),号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等。山东邹平人。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次年开始发表诗文。1935年大学毕业后,回济南教中学。曾与北大学友卞之琳、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之一。这时期的散文辑为《画廊集》《银狐集》和《雀蓑记》,大多抒写内心感怀和乡土人生,追求恬淡静美的文风和浓厚的泥土气息。抗日战争爆发后,流亡于西南内地,先后在一些中学和西南联大任教,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随着生活的变迁和思想进步,所作散文集《圈外》《回声》和《日边随笔》,视野较前开阔,静美的氛围渐为感奋的心曲和警策的理趣所代替,文笔更为练达简洁。同时著有长篇小说《引力》、短篇小说集《金坛子》和评论集《文学枝叶》等。上世纪50年代以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云南大学校长。著有诗集《普城集》和散文《花潮》《山色》等。还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整理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长篇叙事诗《阿诗玛》和傣族长篇叙事诗《线秀》等。一生著述大多收入《李广田文集》。 

    所谓“汉园三诗人”,即指上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年他们出版了合集《汉园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因此而得名。他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二、自主学习

字音字形积累

襁褓(               )    嗅(    )    毛róngróng (      )

绿róngróng (      )

三、合作探究

一、如何理解本诗中的“大地”? 

 

 

 

 

二、 如何理解本诗的结语:“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 

 

 

 

 

学生疑难及

意见反馈

课外拓展:

花潮

李广田

  昆明有个圆通寺。寺后就是圆通山。从前是一座荒山,现在是一个公园,就叫圆通公园。公园在山上。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后山沿珞,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惹人注意,一到二、四月间,其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世界。 

   这几天天气特利好,花开得也正好,看花的人也就最多。“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办公室里,餐厅里,晚会上,道路上,经常听到有人问答:“你去看海棠没有?”“我去过了。”或者说:“我正想去。”到了星期天,道路相逢,多争说圆通山海棠消息。一时之间,几乎形成一种空气,甚至是一种压力,一种诱惑,如果谁没有到圆通山看花,就好像是一大憾事,不得不挤点时间,去凑个热闹。 

[1] [2] [3] [4]  下一页


Tag:语文导学案导学案语文学习 - 语文导学案
上一篇:作文《因为有你》导学案

发表评论

表达一些您的想法吧!

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