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复朗读,多次修改。
我们知道,学生对于语言敏锐感觉,主要是从朗读中体会出来,故此,学生习作完成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借助声音刺激,凭借语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边读边改,是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作文写好后,可先让他们大声朗读,看看文章的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有没有拗口的词句。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推敲、揣摩,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再进行全面修改,使之达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最后,再次让学生放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借助语感,看看自己的习作是否朗朗上口,同一个内容,同样一个意思,能不能换上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说法或用上掌握的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进行提高性修饰、润色,这是提高过程。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经历这发现——修改——提高的三个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二)一文二作,边作边改
小学生的作文过程是一个审题、选材、表述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际操作往往具有突发性和限时性(规定时间)的特点,故此,学生成稿往往比较仓促,大多作文存在考虑欠妥的通病。所以,同一个题目,同一个题材,让学生再次习作,使他们对一作进行比较大的修改,也是提高他们自改能力的有效办法。
四、优化训练,促进提高
对于学生自改能力的训练,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结合阅读课文教学,促进自改。
教师可结合课文教学,渗透自改意识,加强训练,比如,有许多学生在作文中不善于细节描写,因此文章显得空洞。在讲读课文中我就注意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凡卡》“在定第一个字以前……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这段话时,让学生知道这段话是通过凡卡的动作、神态等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他学徒生活的悲惨。我有意识地把其中枝节删掉,换成“在写第一个字之前,他看了看四周”。请学生做比较。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分析、比较,对课文中的长处十分明了,对自己习作中的毛病也就有所察觉,如教师能坚持这方面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改能力将会日益长进。
(二)典型作文,集体修改。
即学生作文后,教师不要急于下笔为学生批改,先把学生作文浏览一下,根据习作训练的要求,概括出优缺点,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选择一二篇典型文章,引导学生集体修改。然后,学生再动手修改自己的作文。
(三)互评互改,共同提高。
教师应从学生的基本心理出发,设置民主修改的气氛,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教师指导的交互作用,完成修改任务,培养自改能力。为了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改小组,每个小组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在修改过程中,让后进生得到良好的环境,体验到自己的力量;中等生和优等生在帮助后进生过程中,也能相应提高自己的修改水平。通过学生互改,既发挥了群体作用,又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修改能力。
- 改革作文批改模式 培养学生自改能力
- › 改革作文批改模式 培养学生自改能力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改革作文批改模式 培养学生自改能力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改革作文批改模式 培养学生自改能力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改革作文批改模式 培养学生自改能力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改革作文批改模式 培养学生自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