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uaixue5.com
《长恨歌》导学案
学习目的: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诗歌的主题.
三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李杨的爱情故事简介
李,杨爱情历来是文人喜欢的题材,像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升《长生殿》等,都是写李,杨爱情的,众多文人对这一题材如此忠爱,可见它非常有价值.
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
三,写作背景: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 "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白居易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四,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 《长恨歌》导学案
- › 《长恨歌》导学案
- › 《长恨歌》原文和参考译文
- › 《长恨歌》课堂实录及点评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长恨歌》导学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长恨歌》导学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长恨歌》导学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长恨歌》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