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因为一方面,世界粮源有限,世界粮食年贸易总量只有2亿吨左右,全部由我国进口,也只能满足我国年消费量的40%左右。因此,即使在加入WTO的情况下,我国也很难大量进口粮食。二方面,人口众多的饭碗依托于他国是极端危险的,极易受到有粮国家的制裁和要挟,甚至危及国家安全。三方面,即使能大量进口粮食,就有可能出现如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莱斯特•布朗撰写的《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中的情况:未来中国将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粮食,从而引起国际粮食市场混乱的局面。以他为代表而形成的“中国粮食威胁论”就有可能成为现实,从而将导致进口粮食的发展中国家的严重恐慌和不满。同时,我国大量进口粮食,也将显著抬高世界粮价,大量资金外流,经济建设受到制约,人民生活不稳定,社会动荡因素增加。因此,作为拥有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不足10%,而人口却占世界的22%的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关心的头等大事。这也与“王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为政之要,首在足食”、“无粮则乱”等古训是相一致的。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不断促进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是我国长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
(十)重庆的粮食供给主要应立足于市内解决
重庆在人均耕地不足全国的2/3的情况下,20xx年人均粮食占有量347公斤,超过全国333公斤的水平,我市粮食生产水平是比较高的。但是,由于我市以猪肉为主的肉类和酒类调出量大,我市粮食产需存在较大缺口,并且呈不断增大的趋势。
重庆是农业大市,也是粮食消费大市,我市虽然没有列入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范围,我市粮食总产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仍排列第17位左右,相当于中等省的水平。同时,目前我市绝大多数农户都种有粮食,粮食作物面积仍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70%,作为全市支柱产业的养殖业也有赖于粮食基础支撑,粮食生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绝大多数农民的收入问题;发展粮食生产对于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世界范围内来比较,我国大宗粮食作物大多比较优势不强。因为从国际上来看,人多地少的国家,一般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促进农业结构转换和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人少地多的国家,一般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促进农业结构转换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我国在耕地和机械化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但是,我国粮食生产的目标是要满足基本自给。因而,要分析我市粮食作物的比较优势,就应立足国内的自然、经济、市场和技术等条件来分析比较。
我们曾组织有关专家对我市水稻、玉米、小麦、红苕、洋芋、高粱、豆类、荞麦等粮食作物逐个进行了专题研究,总体上讲,我市除小麦不具备生产优势外,其它粮食作物都具有一定的生产优势,特别是水稻、高粱、洋芋、豆类具有比较强的生产优势。
因此,无论从需要和可能来讲,在我们这样一个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很发达的特殊城市里,必须要下大气力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确保本地粮食的基本消费需求。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加入WTO将意味着我国进入深度开放的时代,农业发展应以加入WTO为契机,积极主动地参与农业国内国际分工,在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前提下,提高我市农业的国内国际竞争能力和农民收益,而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该目标的必要途径和手段。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长期的重大战略任务,不能因此而否定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发展粮食生产应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两手抓。因为农民增收是农民长期的最大追求,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切的问题。而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均各有各的空间,虽然二者不完全无矛盾,但处理得好并不对立。同时,粮食产业本身也存在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并且,由于其量大面广,产业链长,又长期在计划经济下运行,市场化发育程度低,粮食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也十分艰巨。
我国我市农业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和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目标在不断变化,内涵日益丰富,要求越来越高,其战略意义也越来越明显。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决策权下放到了农户,就揭开了农业结构大调整的序幕。90年代初,中央提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增加总量、提高质量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双重目标,引导农业向广度、深度进军。1998年,党中央审时度势,总揽全局,作出了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正确判断和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是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进行的,调整的目标任务与过去的几次有很大的不同。其显著特点是:一是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农业的产品、产业结构进行全面调整优化,淘汰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和品种,发展市场需要的、特别是供不应求的新产品、优质产品;二是坚持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在保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价值高、效益好的产品、产业,使农民的收入能够大幅度增加;三是不仅调整优化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而且调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使第二、第三产业有新的更大的发展,实现农业产业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四是农业结构调整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紧密结合,同发展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以利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我市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如粮油“退三进四改六”的阶段性调整目标圆满实现,生猪、柑橘支柱产业逐步壮大,一批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等等。
当前,进一步深化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应是在继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基本自给的前提下,适应加入WTO和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面向国内外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着力改善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环保农业,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市农业结构调整还必须考虑四个大的背景:一是加入WTO后的结构调整要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如何发挥优势,避免劣势,既为结构调整展现和开辟更大空间和领域,也要考虑对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格局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二是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业人口将不断向城镇聚集,这既有利于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也为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的机遇。三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三峡库区建设的推进,将加快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对于改善我市生态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将产生重大影响。四是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将推动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农业结构调整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考察报告,学习考察报告,考察报告怎么写,工作报告 - 考察报告
- 适应加入WTO新形势 采取有力措施 促进我市粮食生产发展和农
- › 适应加入WTO新形势 采取有力措施 促进我市粮食生产发展和农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适应加入WTO新形势 采取有力措施 促进我市粮食生产发展和农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适应加入WTO新形势 采取有力措施 促进我市粮食生产发展和农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适应加入WTO新形势 采取有力措施 促进我市粮食生产发展和农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适应加入WTO新形势 采取有力措施 促进我市粮食生产发展和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