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全党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执政能力,首先就要让全党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认真地学习科学发展观,更新发展观念,并用其指导各项工作,制定出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此,必须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握科学发展观.必须以宽广的眼光观察社会发展,正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新变化,善于理性思维,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必须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政府和市场等涉及全局的重大关系,从而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必须把积极进取精神同科学求实态度很好地结合起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又要根据国情和现实可能性,分阶段稳步推进,既要积极奋斗又不能急于求成.
第二,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没有根本转变.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三高"必然是低效益.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继续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在稳步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大力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企业规模效益和产品质量.加快企业的改革改造,提高管理水平,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形成有利于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社会环境.二是积极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要求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使经济快速增长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三是努力节约资源,积极保护环境.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节约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四是要以机制转换为动力,加快体制创新.一方面,要通过改革,使企业成为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建立健全约束机制,提高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提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使用价格,全面征收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使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
第三,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体制机制.当前,法治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过去政府在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做得不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在继续加强和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强化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正确地履行政府职能,必须加快创新体制机制.过去长期实行过度集权的权力结构,即社会权力过度集中于政府,过度集中于党,过度集中于个人,这种金字塔式权力结构导致个人说了算的"人治"政治.各种制度建设也都倾向于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建设,而忽视体制机制的建设.这不仅不利于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且导致从中央到地方的信息渠道不畅,容易出现决策失误,严重影响人们对发展理论的认识,影响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说,这些都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当前,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机制.在经济调节中,要尽量减少行政干预,重视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市场监管中,要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法律法规,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在社会管理中,要通过立法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秩序和稳定,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在公共服务中,要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民众参与社会公众生活提供更多的渠道和途径.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才能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第四,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统一的,创造政绩是为了发展,为了造福于民.科学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正确的政绩观,是为实现这样的发展而创造的政绩.然而,现实中很多党员干部把发展片面理解为经济速度的增长,把政绩理解为"形象工程".为此,必须推进和深化改革,抓紧建立和完善政绩评价标准,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以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改进工作作风,为人民谋利益.此外,还要抓紧研究制定统筹兼顾的政策和规划.执政能力的提高和科学发展观的实现,是通过许多统筹兼顾的政策和规划来实现的.合理调整与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加强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体制,制度,机制和法制建设.只有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改进工作作风,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从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什么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首先,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就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Tag:活动总结,情人节活动总结,元宵活动总结,工作总结 - 活动总结
- 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
- › 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问答(四)
- › 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 › 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问答(九)
- › 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
- › 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专题教育活动总结(外语学院)
- › 法学院增强共青团员意识教育主题团日活动之九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