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快学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语文导学案高中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正文

高中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10-18 22:14:36]   来源:http://www.kuaixue5.com  语文导学案   阅读:80
概要: 概要:(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5)既东封郑( )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今义。(1)敢以烦执事古: 今: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 今: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 今: 7.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以其无礼于晋( )(2)且贰于楚也( )(3)佚之狐言于郑伯( )(4)何厌之有( )(5)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8. 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①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③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④ 焉用亡郑以陪邻?⑤ 邻之厚,君之薄也。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⑦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⑧ 夫晋
高中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标签:导学案,http://www.kuaixue5.com

(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5)既东封郑(    )

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今义。

(1)敢以烦执事

古:                 今: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                 今: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                 今:           

7.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以其无礼于晋(    )

(2)且贰于楚也(    )

(3)佚之狐言于郑伯(    )

(4)何厌之有(    )

(5)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8. 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①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③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④ 焉用亡郑以陪邻?⑤ 邻之厚,君之薄也。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⑦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⑧ 夫晋,何厌之有?⑨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⑩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9. 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越国以鄙远                   鄙:把……作边邑。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

C. 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D. 将焉取之                       焉:怎么。

10. 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2)秦伯说,与郑人盟。

A.(1)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答应给他焦、瑕这两座城池。

     (2)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B. (1)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也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

  (2)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 (1)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答应给他焦、瑕两座城池。

  (2)秦伯说道,与郑国人结盟。

D. (1)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也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

        (2)秦伯说道,与郑国人结盟。

11. 下列几项中,不是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理由的一项是(    )

A. 郑是小国,对秦无多大用处。

B. 亡郑对秦国有害而无益。

C. 放过郑国对秦有益而无害。

D. 晋忘恩负义,贪得无厌,必将犯秦。

12. 对下列各句的点评有误的一项是(    )

A.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站在秦的立场说话,引起秦王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可能。

B. 邻之厚,君之薄也。——帮晋成霸业必使秦自己的力量削弱,从根本上动摇秦晋联盟基础,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C.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拉拢引诱之后,从历史出发,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

D.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进一步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晋的贪欲,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二)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如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小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语文导学案导学案语文学习 - 语文导学案
上一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发表评论

表达一些您的想法吧!

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