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快学网作文网写作指导文学常识高考鉴赏古诗词的形象» 正文

高考鉴赏古诗词的形象

[10-18 22:47:27]   来源:http://www.kuaixue5.com  文学常识   阅读:8102
概要: 概要: 文学作品离不开形象塑造,诗歌也是这样。《语文考试说明》有关诗歌鉴赏要求的第一条第一点是鉴赏古诗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古诗中所描写的融合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景或物。鉴赏古诗的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对古诗形象的考查,从高考命题形式来看,主要包括意象分析、人物分析以及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图画分析等。金题透视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广东卷)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解析】该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木芙蓉”是两首诗共同题写的物象。首先应当从诗歌的内容着眼,明确把握诗中“木芙蓉”形象的特征;然后结合诗中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作深度分析。吕本中的
高考鉴赏古诗词的形象,标签:中国文学常识,初中文学常识,http://www.kuaixue5.com

  文学作品离不开形象塑造,诗歌也是这样。《语文考试说明》有关诗歌鉴赏要求的第一条第一点是鉴赏古诗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古诗中所描写的融合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景或物。鉴赏古诗的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对古诗形象的考查,从高考命题形式来看,主要包括意象分析、人物分析以及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图画分析等。

  金题透视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广东卷)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解析】该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木芙蓉”是两首诗共同题写的物象。首先应当从诗歌的内容着眼,明确把握诗中“木芙蓉”形象的特征;然后结合诗中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作深度分析。吕本中的诗写木芙蓉开在小池的南边,在雨后霜前开得艳丽无比,它不像桃李一样,凭借东风才能开放。诗人以“木芙蓉”自喻,表达出自己的生活态度。范成大的诗写木芙蓉冒着微寒,在秋天孤独开放,它不像一般花朵那样动不动就是一副可怜样,而是不畏艰辛,不惧寒冷,向霜神致意。该诗突出了“木芙蓉”在困境中的坚强。回答上述问题,包括推断、概括、分析三个过程,其答题核心是对形象特征的揭示。

  【参考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山东卷)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撚(niǎn):持取,捻弄。

  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该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主要是对词上阕意象的分析。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人往往借助典型意象来渲染或张扬个人的情感,阅读古诗要抓住诗中典型的意象,通过意象的开拓,理解和把握诗人的情感。该词的上阕,“无奈春归”直抒胸臆,点出了诗人的情感;“落红”、“小雨”、“杏园”、“杜鹃”这些典型的意象,再加以“铺径”、“霏霏”、“憔悴”、“啼”相关词语,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凄惨的画面。该词是一首婉约词,表达了春归伤怀之情,这一点不难看出。回答这类问题,基本方式是先指出所用意象,然后通过意象分析开拓意境,最后揭示诗人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宁夏、海南卷)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③知村近,隔坞④闻钟觉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解析】该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主要是对诗作(画面)景物形象的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是诗作情感的外在表现,它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分析景物形象,就是看诗作中描写的景物,呈现出怎样的色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就画面而言,这首诗是这样构思的:有水,使人仿佛听到潺潺的水流声;有树,秋风瑟瑟,摇动树木,落叶纷纷;有人,有人抱瓮汲水,让人想到附近有村庄居民;有寺,山上古寺隐约,又使人想到富有韵味的钟声。画面有动有静,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极富感染力。回答这类问题,先说出画面由什么组成,然后指出呈现出怎样的景象或氛围。【参考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高考鉴赏古诗词的形象 来自:

  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辽宁卷)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解析】该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主要是对诗作景物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王诗写诗人在秋天的夜晚,独自静坐,慨叹时光流逝,岁月无情;后两句借景物渲染,以动写静,以环境的幽寂突出孤寂。周诗先从室内氛围写起,点出自己独坐灯下苦读;后两句转换空间写景,由室内到室外,写夜读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情状:春雪已停,一弯残月挂在半山腰,门前溪水悄然成冰。回答上述问题,先要明确每首诗歌所写之景与诗人之情,然后通过比较找出相异点,作答的核心在于明确指出“不同”。

  【参考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下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1] [2] [3]  下一页


Tag:文学常识中国文学常识,初中文学常识写作指导 - 文学常识
上一篇:高中文言文成语积累卡片(第四册)

发表评论

表达一些您的想法吧!

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