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其固然”)与合目的(“切中肯綮”)的统一,以达到自由自在的(“游刃有
余”)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则是创作必备的心境,
强调要排除一切感官纷扰,全神贯注。这与《达生篇》中梓庆削所说的“斋以静
心”“忘吾有四肢形体”是一致的。此种“心斋”“坐忘”的境界,与近现代西
方美学中的“静观”“观照”殊途而同归,不过却早于叔本华、尼采二千一百多
年。
(《古文鉴赏辞典》)
2.关于写作特点
庄子的哲学核心是人生问题。庄子渴望摆脱丑恶的现实,摆脱束缚,达到“逍遥
游”。他在讲述哲学道理时,注重通过一定的艺术境界来表现。《养生主》中庖
丁解牛的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等艺术境界,都给人以哲理的启迪,达到了“逍遥
之境”和“艺术之境”的统一。中学语文在线(ywzx8.com)
庄子认为大道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也不能用具体的感官和逻辑思维去把握,
只能借助于直觉体悟。由于强调直觉体悟,庄子在论道的时候很少做纯理论的阐
述,而是把深奥的哲理化做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与其他战国寓言相比,庄子的
寓言独具寓真实于诡诞的浪漫特色,表现了对现实的犀利观察,对生活的真切体
验。庄子的寓言还有超乎言意之表的特点。人们往往在原有的寓意之外,领略到
更为丰富的意蕴,“庖丁解牛”,原为以技喻道,以说明养生之理,但我们却可
以从中得出办事必须掌握规律和熟能生巧的结论。作者越不作刻意说明,就越能
使人产生丰富联想。
注重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写解牛,把庖丁手、肩、足、膝的动作,用“触”“
倚”“履”“踦”四个字描绘得活灵活现。并用夸张手法,比拟庖丁进刀合《桑
林》舞,中《经首》会,有声有色。“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寥寥数语,庖丁洋洋自得的神态即跃然纸上。
文章结构富于跳跃性,跌宕开阖,曲折有致,起伏变化,他的语言奇峭富丽,精
彩传神。
(《文言文评析注释》)
教学建议
1.本文虽可看做是一篇寓言故事,但是它所阐释的养生之理和处世之理对学生来
说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因此课前应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查找有关庄子的资料介绍
,使学生对庄子的思想及其《庄子》一书的内容有所了解,这样就会使授课内容
更便于理解。
2.通译课文之后,可以通过复述课文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文本含义的掌握情况
;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记住了文本内容,在课下背诵课文也会容易一些。还可
以引导学生利用某些起指示作用的语文标志来记诵课文。《庖丁解牛》一文,可
利用词组熟诵课文:目皆全牛——目无全牛——神遇全牛——游刃有余——技经
肯綮——批郤导——目不转睛——踌躇满志。
3.课文分析的授课过程,可将讲解法与讨论法结合起来。可设置几个大的问题引
发学生讨论,如庖丁是如何解牛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精细的描写手法)庖丁
的对话说明了他怎样的学习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引导学生领会寓言的要
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