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地表达了他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充满批判精神
。蜗角之中,触氏、蛮氏相与争地,伏尸数万,旬有五日而后返(《则阳》),
想象夸张之奇,令人难以置信。而这正是战国时期“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
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这种社会现实的反映。曹商使秦,得车
百乘,得意忘形,刻画了不择手段、谋取利禄、追求荣华富贵的小人嘴脸。舐痔
破痈,正是对这种小人最为辛辣尖刻的讽刺(《列御寇》)。而像“儒以诗礼发
冢”(《外物》),对儒家诗礼的揶揄,也与圣知之法为大盗守的批判相一致(
《胠箧》)。“庄子文看似胡说乱语,骨里却尽有分数。”(《艺概•文概》)
《庄子》奇丽诡谲的艺术形象,是其哲学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其深沉情感迂回
曲折的流露。《庄子》作者尽管主张忘情寡欲,心斋坐忘,但也有强烈的个性与
感情。楚狂接舆歌中,表现出生于乱世的绝望和悲哀(《人间世》);匠石运斤
成风,流露了诤友惠子去世后,高山流水,无人再赏的孤独和寂寞(《徐无鬼》
)。
《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特的想象,构成了瑰玮诡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
的艺术效果,但《庄子》毕竟是哲理散文,和其他诸子说理文一样,属于议论文
。只是它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诙诡的论辩风格。《庄子》
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较少
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
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而在论辩过程中,往往又表现出作者精辟的
思辨能力。庄子站在相对主义的立场上提出的一系列命题,如齐是非、等寿夭、
合同异等等,从形式逻辑上来说,都近于诡辩。《庄子》中一些比较纯粹的议论
文字,则注重逻辑推理,常运用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层层推论。但若仔细考察
其推论过程,在逻辑上并非十分严密。如《马蹄》《骈拇》《胠箧》等篇,都以
一个假言前提为基础开始论述,但这些假言前提与推导出的结论,事实上并无必
然的联系。《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
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如《逍遥游》末两段,庄子与惠子辩有用无
用,均为寓言。惠子先说大瓠“无用”,庄子认为他是拙于用大,又在寓言中再
套寓言,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所用之异”,无用即为有用。惠子再以大樗
为例,说明庄子之言“大而无用”,庄子以狸牲跳梁,死于网罟为例,说明汲汲
追求有用之害,然后是一段抒情意味十分浓厚的结束语: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
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因苦哉?
不仅回答了惠子的“无用”之辩,而且十分形象,情感浓郁地描述出全篇所追求
的心灵自由,精神无待的至人境界,真是得鱼忘筌,大辩不言。这样的辩论,超
越了形式逻辑的规则,进入了“无言无意之域”。正因为这样,庄子哲学充满了
诗意。
《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