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愿将军孰计之。孰:仔细、周详
B.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竟:竟然
C.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期:约定。
D.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涕:眼泪
5.下列各句子中,不属于章邯背叛秦国原因的一句是(3分)( )
A.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
B.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
C.功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
D.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高三天不见长史欣,长史欣很害怕,赶紧返回部队,却不敢走来时的道路,因为
他担心赵高派人追杀他。
B.陈馀给章邯分析说:赵高平素谄媚二世,受二世宠信,但秦国危急,也怕二世诛杀
他;所以赵高会利用法律杀章邯而求得自保。
C.陈馀送给章邯的信中说 “上天灭亡秦国,不愚昧的人都知道”,目的是劝章邯保全自己。
D.章邯第二次派人见项羽,想要订立盟约。项羽因为粮草不足,而最终同意结盟。
7.把文言文阅读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 。
(2)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 。 www.kuaixue5.com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 这首词写于长征路上,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之后。
8.上阙从哪些角度来写景?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6分)
9.“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2) ,/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戴望舒《雨巷》)
(3)寻梦?撑一支长篙, 。(徐志摩《再别康桥》)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5) ,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凝望那道横眉
卞毓方
20年代中期30年代初,围剿鲁迅曾是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鲁迅生前曾想出一本《围剿集》,展览一下“阴面的战法的五花八门”,供读者和他的文章对照了看。但由于精力不济或形势变化,始终没能完成。鲁迅生前的热望变成了遗愿,而这遗愿又一直拖到近年,拖到当事诸君大多魂归道山、化作乔木,才得以实现。出一本汇编要等一个花甲,那么五千年历史之长之久,又能编出几多拷贝真实、剪辑世象的奇书?
如今才得以对照了看。也正由于当事人纷纷仙去,我们才能平心静气,不带一丝感情色彩。然而,我左看,右看,正看,反看,还是觉得鲁迅的文章最具时代光彩。这是因为——我武断地认为——他们,至少是他们中的多数,既没有像鲁迅那样,从异域盗来火种煮自己的肉,也没有像鲁迅那样,反复拷打自己心中的鬼魂;既没有鲁迅那种决绝的怀疑精神,也缺乏鲁迅那种心寒入骨的忧患意识。因此,就难以接受鲁迅的歌、哭、怒、骂,更无法吃透他那充满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复仇。这就自然分出了高下轩轾。我们说,元气就是元气,虚火就是虚火,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如潮的咒骂,充其量只是泼墨于码头,水一冲便净光;倒是因此而引发的鲁迅的驳诘,却如同刻刀于石,任怎么刮也去不掉。
镜头闪跃。复兴门外大街,鲁迅先生之子周海婴的客厅。对面墙上是一幅油画肖像:鲁迅一手夹烟,一边眯眼盯着前方出神;他的视线的尽头,是那首“灵台无计逃神矢”的小诗。油画下方,搁着许广平和海婴的照片;海婴的那道横眉,看上去,和鲁迅的一模一样。往事如海,涌动着跨岁月的波浪,倏忽在我的心头弥漫开一片片烟波。我突然想到:在这世界上,谁最了解鲁迅?
海婴吗?许广平吗?周作人吗?瞿秋白吗?毛泽东吗?不是,统统不是。“对于某些超凡卓绝的人物,真正了解他的,不是他的门生,不是他的亲友,也不是他的追随者、崇拜者,而是他的对手。”凝望着对面墙上鲁迅先生的画像,我想到了十年前写下的这段札记。
而谁又是鲁迅先生的真正对手呢?鲁迅直接的有形的对手,固然包括上述论敌,进而言之,还包括清朝政府,北洋军阀,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以及国民党右派。在角斗场上血战过的,当能体会,常常是对手有多强大,逼得你也有多强大。鲁迅卓荦的文化品格和人格力量,正是在与对手的搏杀中脱颖而出。但人们一般还是误读,或者片面理解了鲁迅。鲁迅毕生仇恨最烈、用力最专、下手最辣的,却是绵亘数千年的黑暗;是被黑暗同化了的“奴性集体无意识”;是麻木怯懦的“看客”心理;是在黑暗中疯狂滋生的,仇“新”戮“异”的全社会排他力量;是混沌一团的国民性……假若“黑暗”会说话,当会告诉你,它非常非常地痛恨鲁迅,比那些有形对手的痛恨要强过百倍、千倍!那些有形的对手,莫不祈祷鲁迅的文章速朽,以为那样一来,旧账全部勾销,怨鬼销声匿迹,世事从此归于太平。他们毕竟还算懵懂的。唯“黑暗”心知肚明,天下最希望鲁迅文章速朽的,不是别人,正是鲁迅自己,因为鲁迅文章速朽的前提,必定是“光明”遍布尘寰,“黑暗”遁入地狱,万劫不复。鲁夫子真是何其毒也!
- 河南高一上册语文期中联考试题及答案
- › 河南高一上册语文期中联考试题及答案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河南高一上册语文期中联考试题及答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河南高一上册语文期中联考试题及答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河南高一上册语文期中联考试题及答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河南高一上册语文期中联考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