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仅有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且也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所证明。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诞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理论到实践,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从一个被反动派称之为游荡在欧洲的“幽灵”,发展成为遍及全世界、对人类命运起决定作用而为资本主义所惧伯的一支伟大的力量。当前,虽然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但这丝毫没有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仍然在12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巍然屹立,并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这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胜利,给世界广大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以巨大的鼓舞。不管在今后的历史进程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还会遇到什么错综复杂的情况,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在全世界最终实现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正如列宁所说,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共产党人的理想并不是无根据的幻想,而是有科学根据的、一定能够实现的理想。共产党员和要求入党的同志,都要牢固地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并且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澄清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各种模糊认识。
有些同志认为,共产主义好是好,只是离我们太遥远了,把它作为理想来奋斗没有现实意义。
我们认为,对共产主义的含义要有科学的理解。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还是一种运动。实际上,共产主义的实践活动就在我们身边。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由低级到高级向前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自己特定的任务和目的。共产主义运动,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就我们中国来说,我们已经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进行革命斗争,推翻了反动统治,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无数革命先烈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现在,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党正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当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工作,也就是为共产主义大厦添砖加瓦。也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
有的同志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较快,这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的确有了迅速发展,社会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劳资矛盾也趋于缓和。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生产力方面来看,本世纪50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微电子技术、新型材料、光导、核能、航天技术、生物、海洋工程为内容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影响最大的一次科技革命,其范围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程度,都超过前两次科技革命。由于种种原因,这次科技革命首先发生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科技革命的结果使这些国家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发生了重大变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从生产关系方面看,由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及其成果的广泛应用,带来生产力更高程度的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在全社会范围内更加集中,要求建立更大规模的企业和从总体上调整国民经济结构,要求社会从各方面提供现代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各种基础设施。因此,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调整了生产关系,由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转变。资产阶级政府同私人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担负起干预调节经济运行的职能,国家干预调节下的市场机制成为普遍形式。例如,美国称为现代市场经济,法国称为有计划调节的市场经济,德国称为社会市场经济,日本称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等,但实质都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由于国家干预调节的加强,使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有所缓和,这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但是必须看到,这种新的运行机制,仍然存在着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无法克服的矛盾,即: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中,从总体上看,经济决策是分散进行的,不存在全社会范围内有计划调节的经济基础和条件。国家干预调节的范围、程度、效应都局限于生产资料由私人资本占有这一不可逾越的范围内,因而其功能是很有限的。因为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不可能是全社会利益的代表,当国家干预调节措施与私人垄断资本利益发生冲突时,国家最终还是屈从和服务于垄断资本。这种运行机制的矛盾,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同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这个基本矛盾的反映。
由于资本主义依然存在这些固有矛盾,它并没有摆脱危机。战后依然发生了四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即1957一1958年、1973一1975年、1979一1982年和1990一1993年,特别是以后几次危机,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生产波动频繁,工人失业和企业破产数量均创战后最高记录。美国失业人数在40年代平均每年为270万人,到1983年失业人数超过了1000万人。1996年,仍然有近700万人失业。1994年以来,欧洲共同体15国平均失业率一直徘徊在11%左右,社会上存在着1800万人的失业大军。企业开工率50年代最高达到95.5%,80年代最高只达79%。战后经济危机还表现为“滞胀”的新现象,即: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发生,长期存在。在“滞胀”环境下,国家运用干预手段面临两难的选择。因为,要刺激经济增长,就要扩大国家支出;而要抑制通货膨胀,又必须紧缩银根,这就使经济增长和稳定价格水平两种目标不可能同时存在。1983年以后,西方国家经济大体是低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3%左右。进入9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势头普遍放慢,甚至出现负增长。上述情况表明,资本主义经济从初期的自由竞争到现在的国家垄断和由政府干预调节市场,直至国际调节的尝试,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其固有的矛盾。只有打破制度界限,才能根本解决。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69页)尽管资本主义灭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或迟或早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党课教育,党课教育材料,党课教育教案,党团材料 - 党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