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计划从下学期起,正式启用全市统一的中医校本课程(小学版)。此消息一经发出,牵引公众的目光再次聚焦学校课堂。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近年来,各地纷纷将地方文化引进校园,并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形式出现在体育、音乐、美术等课堂上,丰富着教学活动。据记者了解,目前北京市中小学课堂中包含京剧、国学、书法、礼仪、瑜伽、安全、剪纸,甚至马术、高尔夫、烹饪等各式各样的“摩登”课程。面对种类如此之多的课程,不少家长不禁发问:学生在其中究竟有无收获,是否会因此增加课业压力?
据了解,“特色课程”进校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自主、自愿引进,是基于学校的实际需要,将某种社会资源课程化引进学校,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进而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类是上级部门指派或者委派某一类课程进校园,要求学校必须开设,这类课程一般而言体现的是上级部门(一般为行政部门)的意志或者意向。
对此,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材研究中心管理室主任王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管是哪一类,就学习进程而言,学生的负担肯定会增加,因为学生势必要学习这些“新加入”的内容。
“应当在两者之间找一个平衡。”王凯对记者分析说,首先要有一个前提——并非任何知识都适合进校园。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有限,他们学习的应该是经过精选的社会知识。其次,有些所谓的“特色课程”进校园,基本上是罗列的信息;信息不是知识,智慧化的信息才可以冠以知识之名;要想减轻学生负担,就要抵制“信息罗列式课程”。再次,如果一门“特色课程”进校园后,只能以独立的课时来教授,那么这种课程想必是难以长久的。
“今天的教育不能总秉持一种‘加法’的理念,不能因为这种教育重要就进校园,或明天那种教育重要就进课程。加法无尽头,课时有限制。‘特色课程’进校园必需要找到恰当的切入口,要学会与学校既定的课程共融、共存。”王凯告诉记者,应该赋予学校自主权,由学校自主决定是否需要引进此类课程。当然,学校还要进一步考虑师资问题,如果要引进专业课程,是否能配备专业师资?另外,教研部门还要积极引导学校消化、融合进入的“特色课程”,使之真正成为发展的助力。
- 中小学“减负”要减掉“信息罗列式课程”
- › 自贡中小学招生出新招解决大班额
- › 关于中小学五一劳动节放假时间安排通知
- › 青海出台细化中小学办学标准
- › 适合上海中小学生去的10个好地方
- › 第二届“中国知网杯”全国中小学数字阅读活动
- › 近一半中小学生缺觉影响健康
- › 逾七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 对健康和行为带来不良后果
- › “中小学生在校时间太长”
- › 中小学“学习雷锋好榜样”作文汇总
- › 中小学生作文公式化是怎么表现的
- › 2016年湘潭市中小学教师业务考试初中语文试卷
- › 湖北26县市中小学试点吃营养餐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小学“减负”要减掉“信息罗列式课程”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小学“减负”要减掉“信息罗列式课程”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小学“减负”要减掉“信息罗列式课程”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小学“减负”要减掉“信息罗列式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