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快学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人教版课堂实录人教版四年级课堂实录我校开放课《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实录» 正文

我校开放课《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实录

[01-10 22:56:24]   来源:http://www.kuaixue5.com  人教版四年级课堂实录   阅读:8308
概要: 概要:老师:你读得好,注释看得好,想得也好。你是看了第一条注释才知道这么多的是吗? 学生:以前我看过地图,与扬州比,湖北在长江上游。 老师:你还能调动自己仓库里的知识来学习,好方法啊!谁接着汇报? 学生:我读明白了怎么送的这个问题。 老师:这个问题最难,说说看。 学生:李白是站在那,看着孟浩然乘坐的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才离开。 老师:你从哪读出来的? 学生:从书上的插图可以看出来。还有,第三个句子诗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就是说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 师;这么难的诗句你都能读明白,老师快下岗了。坐下,把机会留给同样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好吗?刚才这位同学说李白看着老朋友的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那小船到哪去了? 学生:小船越走越远,最后连影子都走到天空里了。 老师:怎么会到天空里呢? 学生:因为远处水天相接,给人的感觉,就好像小船走到天空里了,其实是不可能的,是走远了。 老师: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 生沉默了一会后,有生举手。 老师:那位同学你有什 么说的?请发表。 学生:我觉得李白并没有走,因为诗最后一句说“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就是只看见的意 思。说
我校开放课《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实录,标签:课堂实录范文,http://www.kuaixue5.com
老师:你读得好,注释看得好,想得也好。你是看了第一条注释才知道这么多的是吗?
学生:以前我看过地图,与扬州比,湖北在长江上游。
老师:你还能调动自己仓库里的知识来学习,好方法啊!谁接着汇报?
学生:我读明白了怎么送的这个问题。
老师:这个问题最难,说说看。
学生:李白是站在那,看着孟浩然乘坐的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才离开。
老师:你从哪读出来的?
学生:从书上的插图可以看出来。还有,第三个句子诗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就是说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
师;这么难的诗句你都能读明白,老师快下岗了。坐下,把机会留给同样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好吗?刚才这位同学说李白看着老朋友的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那小船到哪去了?
学生:小船越走越远,最后连影子都走到天空里了。
老师:怎么会到天空里呢?
学生:因为远处水天相接,给人的感觉,就好像小船走到天空里了,其实是不可能的,是走远了。
老师: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
生沉默了一会后,有生举手。
老师:那位同学你有什 么说的?请发表。
学生:我觉得李白并没有走,因为诗最后一句说“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就是只看见的意 思。说 明李白还看了一会长江的流水。
学生:非常正确,李白没有马上就走,而是看了很久才走。
老师:李白和孟浩然的感 情真深啊,我们送一般的朋友,只送到家门外就回来了。李白对孟浩然真是——
生三三两两说出了下列词语:依依惜别、一往情深、难舍难分。
(点评:“怎么送”也是学生不容易读懂的问题。教者紧扣诗句通过设问、追问、明知故问等方法,加上及时的引导、点拨、总结,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老师:是啊,让我们再次读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这深情厚意。
学生朗读。
老师:最后两句读得稍微慢一点。
生再读。
(点评:此时指导朗 读水到渠成。)

老师:下面谁能把黑板上这几个问题的答 案连起来说说?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说,要说得美一点。每个同学在下面先说给同座位听一听。
生同座位互说。
老师:谁第一个来?
学生:在美丽的阳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扬州,孟浩然的小船已经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还呆呆地站在那儿看着长江流个停。
老师:就这样说,建议把第一个“在”去掉,就说美丽的阳春三月。谁再说?
学生: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阳春三月——
老师:太好了,用了三个好词,继续说下去。
学生: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阳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送老朋友孟浩然到美丽的扬州去。孟浩然乘坐的小船已经走远了,最后连影子也看不见了,只能看见长江的水不停地流淌,李白还站在那目送着。
(此处略去三名同学发言)
(点评:连起来说,实际上就是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这样处理不露痕迹,也不落巢臼,因为有了板书的几个问题的提示,学生说起来就不觉得困难。到这里我们才真正感觉到教者开始设计的“巧”。教学到这一步可以结束了吗?下面的教学可谓是笔锋一转。)
老师:说得好,更说出了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为了让同学们更进一步的了解李白,了解唐诗,老师再补充一首李白的诗。(投影出 示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这也是一首送别诗,同学们读读,特别要注意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看看这两个句子对你读前面那首诗有什 么启发?
附诗: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学生朗读了一会。
老师:这首诗对读前一首有启发吗?
学生:我想李白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也可以用在前一首诗中。
老师:怎么用?
学生:因为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深情也像这长江水一样长。
老师:是啊,有不少研究李白诗的专家,也是这样看的你也成为专家了。下面让我们再深情地读一读前一首诗。

上一页  [1] [2] 


Tag:人教版四年级课堂实录课堂实录范文语文学习 - 人教版课堂实录 - 人教版四年级课堂实录
上一篇:青年教师实践课《秦兵马俑》课堂实录

发表评论

表达一些您的想法吧!

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