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手抄报图片:中秋报
月亮文化
中国人在对月亮的崇拜、想象、赏玩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心理、独特的情感,这心理和情感是细腻的、柔美的、感伤的、内敛的。中秋节是关于月亮的节日,别的节日都喧嚣热闹,惟有中秋,宁静深远。
中秋节始于唐,唐明皇八月十五游月宫只是个传说,可唐代的大小诗人没有不寄情于月亮的却是事实。一本全唐诗,几乎处处见月,竟没有一首是写太阳的。不论是“长安一片月”,“月出惊山鸟”,还是“明月出天山”,“月上柳梢头”,似乎只有月亮才吸引眼球,才给人灵感,才与人生相伴相随。唐以后,宋元的明月愈加华美凄清,什么“月波疑滴”、“月洗高梧”,什么“离宫吊月”、“流烟淡月”,还有“鸡声茅店月”、“和月宿芦花”,这一脉相承的月亮情结,已经揭示出中国文化中的柔性倾向。
我们期望光而不耀致中和,我们喜欢月光似水而长存。我们的历法即从月周而复始的缺而又圆中悟出,我们的哲学从月亮的空与有、虚与实、形与神中提炼。那颗高悬碧空、心迹朗朗的圆月,正是一颗中国心。中国人的风韵、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情态、中国人的思维,全在那轮月亮的涵盖里,一句话,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
我们最大的非遗不是别的,而是我们对月亮的领悟和理解,是我们独有的中秋节。中国人用几千年的时间累积、演绎的月亮文化,内容之丰厚、内涵之深广,才是奉献给全人类的一份宝贵遗产。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我们今天知道,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的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饼文化
中国饼的历史,如果从殷周时的闻太师饼计,已经有3000多年。有说月饼是杨贵妃命名的,但月饼一词最早的文字记录见于南宋,最早被赋予团圆之意是明代。明刘侗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明田汝成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清以降,月饼制造,日愈精良,巧名异状,品种繁多。
食品文化,是附着在食品上的全部文化,包括食品本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也包括它的食材、配方、工艺、口味、造型和包装。千百年来,月饼同中华饮食一起发展,经千锤百炼,各地区形成了京式、广式、苏式、滇式等十几个大小邦式。首先,月饼一定要圆形,中秋才用、才吃,其次,月饼一定要分食、共食,具有团圆寓意。这是月饼的隐喻性特征,说明月饼早已不是一种普通的吃食,而有其精神符号意义,月饼的礼品性也绝不是自今日始,而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
尽管现在比月饼好吃的东西有的是,可以拿来送礼的东西也不少,可人们在中秋前夕,还是要吃一块月饼,给亲人朋友送一点月饼,这样才踏实充盈,才有幸福感、归属感,才像一个中国人。月饼这一食文化和食风俗的深入人心,是月饼长久的真正缘由。
月饼同中秋的月亮一起,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我想这也是月饼被称之为国饼的缘故吧!
月饼是中华先民智慧和技艺的结晶,月饼还会继续与时偕行、创新发展,甚至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但它将会是中国人永远喜欢的传统食品和节日礼品。
更多中秋节手抄报,请点击>>2013中秋节手抄报图片大全
- 中秋节手抄报图片:中秋报
- › 中秋节手抄报图片:中秋赏月
- › 中秋节手抄报图片:中秋月儿分外明
- › 中秋节手抄报图片:中秋夜
- › 中秋节手抄报图片:秋月明
- › 中秋节手抄报图片:中秋节快乐
- › 中秋节手抄报图片:中秋节快乐!
- › 2016中秋节手抄报图片大全
- › 中秋节手抄报图片:中秋节
- › 中秋节手抄报图片:金秋月正圆
- › 中秋节手抄报图片:中秋报
- › 中秋节手抄报图片:月亮宝贝
- › 中秋节手抄报:中秋月(图文)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中秋节手抄报图片:中秋报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中秋节手抄报图片:中秋报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中秋节手抄报图片:中秋报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中秋节手抄报图片:中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