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通过反复推敲才能准确把握的“聚焦性问题”,如某种规律的发现,某种方案合理性的论证与补充完善等;
需要通过共同协作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集体性作业”,这主要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学生个人不足以完成,需要进行分工合作。
小组讨论的问题呈现之后,教师应要求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可要求学生写下思考的要点,然后再组织小组交流,借以强化个人责任感。
4.组内交流模式
为了提高小组学习的效果,教师要对小组间交流进程作必要的指导和调控,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性质、要求,人员构成情况,选择不同的交流模式。主要模式如下。
中心发言式一人作中心发言,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改、补充。这种方式有利于形成统一意见,但极易出现一两个人包办一切的现象。
指定发言式组员举手,小组长指定发言,其他成员有不同意见的,可继续举手发言,最后由小组长综合大家的意见。这种方式保证了小组讨论秩序井然,但学生的自由发言受到一定跟制。
唧唧喳喳式小组成员自由发言,全班一片唧唧喳喳声,儿童发言机会多,讨论起来比较宽松自由,可以活跃气氛,但易造成学习秩序的混乱,可与指定发言式交替使用。
两两配对式同桌先进行交流,然后再把意见带到小组中讨论。
切块拼接式接受学习任务后,由小组长将任务分解,每个成员担当某一方面的“专家”,思考作业后在小组内汇总。
接力循环式组员轮流发言、作业,宜用于组内的学习竞赛,促使各成员共同参与。
整个小组讨论中,教师的任务是辅导,包括观察小组学生的参与情况,检查各小组成员执行小组学习规则情况,对小组交流中出现的障碍及时加以排除。还要注意交流时间的把握与调整,一般一次小组讨论5~10分钟。一些教师在小组共同学习时插放背景音乐,而关掉背景音乐便成了吸引注意力的信号(表示中止小组讨论)。
5.组际交流与总结评价
“要指导学生将组内讨论所形成的共识及主要分歧作小结疏理,代表整个学习小组发育;认真听取其他小组的意见、想法,进行必要的质疑与辩解;对经过小组讨论形成的主要成果进行疏理、归纳,信息重组,必要时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想法,但不要将自己设想的“标准答案”强加给学生;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包括讨论过程与结果)作评价。
《课堂教学临床指导》- 教师资格课堂教学临床指导:小组讨论策略
- › 2014年10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教育学(小学)试题-
- › 2014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心理学(小学)试题-
- › 2014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教育学(小学)试题-
- › 2014年10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心理学(小学)试题-
- › 2014年10月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心理学试题-
- › 2014年10月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教育学试题-
- › 2014年4月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心理学试题-
- › 2014年10月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教育学试题
- › 2014年4月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心理学试题
- › 2014年10月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心理学试题
- › 2014年10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心理学(小学)试题
- › 2014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教育学(小学)试题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教师资格课堂教学临床指导:小组讨论策略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教师资格课堂教学临床指导:小组讨论策略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教师资格课堂教学临床指导:小组讨论策略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教师资格课堂教学临床指导:小组讨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