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快学网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中课外阅读高考备考:从2017高考春联说起» 正文

高考备考:从2017高考春联说起

[05-16 16:22:01]   来源:http://www.kuaixue5.com  高中课外阅读   阅读:8547
概要: 概要:对联是最具民族风格、最能体现汉语特点的文学式样,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多有出现。对对联也是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热门话题。对联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无论是名川大山、佛寺道观、还是园林水榭、亭台楼阁、药房酒店……到处都可以看到对联,可以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对联。为此我们收集了一些高考春联,供大家查阅。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语文试题是陈寅恪先生编制的,只有两道,一道是作文题,一道就是联对。上联是“孙行者”,要求考生对下联。“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大惊失色。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ldquo
高考备考:从2017高考春联说起,标签:高中课外阅读大全,http://www.kuaixue5.com

  对联是最具民族风格、最能体现汉语特点的文学式样,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多有出现。对对联也是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热门话题。对联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无论是名川大山、佛寺道观、还是园林水榭、亭台楼阁、药房酒店……到处都可以看到对联,可以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对联。为此我们收集了一些高考春联,供大家查阅。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语文试题是陈寅恪先生编制的,只有两道,一道是作文题,一道就是联对。上联是“孙行者”,要求考生对下联。“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大惊失色。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胡”、“孙”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也都是虚词。

  试后有人对这种考试方式提出异议,陈寅恪先生解释说:“对对子有益处,可以考出虚实字,懂得平仄声,还可以看出读书之多寡,语藏之贫富,思想之条理。”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对联是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和汉语能力的。“北大之父”蔡元培指出,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是一种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文艺形式,是汉语言艺术的集大成者。”艺术大师周汝昌也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

  在此,我套用红学中的一句俗语,那就是:诸生不识对联趣,纵读诗书也枉然。

  (一)对联的起源

  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期,当时的人们过年的时候有在门边贴桃符的习俗。桃符是一种画有神像的桃木板,贴这种板被认为有避邪的作用。有一次过年,蜀主孟昶忽发奇想在桃木上题了字。这便是最早的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孟昶不仅自己写,还命令下属写,后来这种形式推广了,就演变成了春节贴对联习俗。

  春节贴对联,别的节日也可以贴,各种节日有各种名目的对联。例如:办婚事贴的对联叫婚联;为老人祝寿的对联叫寿联;恭贺各类喜事叫贺联;办丧事也挂对联,这叫挽联;等等。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对联,千万不要搞错。

  以前有这样一位老地主,他粗通文墨而又喜欢附庸风雅。一天,他为母亲祝寿,大开筵席,悬灯结彩。想在门口贴副大红对联,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便叫帐房先生将常见的“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写出来贴在大门上。帐房先生正写时,老地主忽然想起,这是为老母祝寿,应该改得切题才好。于是,让帐房先生把上联改为:天增日月妈增寿,老地主看了很得意。不过,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该相应改动才算工整。他又叫帐房先生把下联改为:春满乾坤爹满门。

  帐房先生听了,真有点哭笑不得,惊讶地问:“东家,这么改可不行呀!”老地主一本正经地说:“你懂个屁!‘爹’‘对‘妈’不是十分工整吗?”

  你看,老地主不懂对联闹出了笑话了,我们不懂一点对联知识也可能闹出一些笑话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还是来学一点对联知识吧。

  其实,同学们头脑中已经存储着许多对联,只是你没在意而已,不信,我一提示,你张口就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长流水——不老松)(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个黄鹂鸣翠柳——两行白鹭上青天。)

  对联并不是某人一提倡它就发展起来的,而是有它出现的基础的。在我国的歌谣、谚语、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对偶句,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刚才讲到对联起源于五代。唐代由于律诗的盛行,门联已比较普遍。宋、元两代是对联的发展时期,明清是对联的繁盛时期。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有一年春节,朱元璋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阉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撑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大家请看,这14个字多精妙啊,换作其它文学样式,怎么也出不了这样的表达效果。有了皇帝的倡导,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二)对联的格律

  对联很讲究格律,下面我们看看对联格律的要求。

  一、字数相等

  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也有特例,而且妙趣无穷:

  祸国殃民的袁世凯死后,有人送去特制大花圈,且附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

  这是对联吗?稍稍有点儿对联知识的人都知道明显不是:上下句字数都不等。但,它是被当作对联贴上去的喔!仔细一看,“千古”对“万岁”,很工整呀!唯“袁世凯”对“中华民国”……对了!高超的作者正是运用了这一点——对联中称这种情况为“对不起”或“对不住”。现在一读:哦!是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呀!很美吧?这句话今天我们可以随便说,当时能巧妙地说出来地实在没有几个人。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中课外阅读高中课外阅读大全高中学习 - 高中课外阅读
上一篇:2017年元宵节猜灯谜及答案分类大全

发表评论

表达一些您的想法吧!

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