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⑥永忠以和未至辞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廖永忠是楚国公廖永安的弟弟,曾跟随兄长在巢湖迎接明太祖;当时他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很大的功勋,受到明太祖的称赞。
B.廖永忠战功卓著,曾经击败陈友谅,抵御张士诚,擒杀了海盗邵宗愚;每次回到京都以后,都受到了明太祖的接见和嘉奖。
C.因为跟随汤和平定淮东、闽中、广东和四川等地,廖永忠官职屡次升迁;每到一地,他都善于安抚百姓,深得百姓的爱戴。
D.太祖认为廖永忠指使一些读书人窥测圣意,要求给自己封爵,所以对他不满;后来廖永忠犯了僭越使用龙凤图案等罪被赐死。
www.kuaixue5.com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3分)
(2)永忠先发书谕元左丞何真,晓譬利害,真即奉表请降。(4分)
(3)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3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山行即事
(宋)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酲: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此诗的颈联有两个字用的生动传神,请指出并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3分)
11.补写下列古诗文中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______ _____, _______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怀远》)
(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______,______。(《登岳阳楼》)
(3)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 (《梦游天姥吟留别》)
(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___ __ __ _,_____ ___。 (《春江花月夜》)
www.kuaixue5.com三、本大题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语文是盐
胡展奋
①近来颇听到一些批评当下语文教育模式误人子弟的言论,这原本正常。但渐渐地,有人(特别是一些作家)对语文本身鄙薄不堪,甚而主张“干脆废掉语文课”,这,就不正常了。
②但凡作家做学生的时候,语文课的成绩大抵都很好,未名之时也往往以此为炫资,然而不知何故,一朝名扬天下后却又常常鄙薄起语文教育来,说什么当年的语文课怎么扼杀他们的灵性了,更有甚者把近年来中国人文之不振也归咎于语文教育之弊。这似乎有点过分吧,而且颇有点忘恩负义的味道。
③语文是什么?语文永远不是文学,它只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一门“传播语言文字内在本质和使用规律的基础学科”,如同“牙好,胃口才好”的原理一样,语文好,吸收其他知识的能力才真正的好,为什么?因为它是“母本性”的学科,人类所有的知识和想法都要通过它来表述,如同盐——《尚书》:“欲作和羹,尔惟盐梅。”没有盐,人类整个烹调系统就崩溃了。
④作家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传播的能力固然很强,但是语文课的终极关怀并不是“批量地生产作家”,它远远不是专为一小部分作家服务的,它是通用性地为所有人服务的,低端的从断文识字开始,高端的一直到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军事家……纵令你是天才,但如果你是文盲,那你就什么也不是。
⑤是的,有的当下看起来很“伟大”的作家喜欢说,我从来不理会什么语法法则。没有语法之前,人类就不交流了?金文有什么语法?甲骨文有什么语法?唐宋八大家又有什么语法?我们现在的文章还超不过他们呢!就拿我来说,不理会语法,我的文章不是照样成了学生的范文。
⑥话,像是很雄辩的,就是有点“过河拆桥”。在弄清水分子之前,人类的确“用水”很多年了,但这一点也不能证明人类“从来不理会”水性,而把水当油来使。
⑦事实上,如此“不理会”的宣言就像“伟大”的厨师宣称“我用酱油、用味精照样烧菜,从来不用盐”一样,酱油和味精的“髓质”还不是盐吗?你明明不自觉地在按照规则行事,怎么能睁着眼睛说“语文根本没规则”呢?怎么能说“都是语文惹的祸”呢?假如不“入泮”(清代称考中秀才为“入泮”),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我想你这个只能在篝火旁讲述记忆文学的什么“家”恐怕连《三字经》甚或高玉宝的书也读不懂,更遑论唐诗宋词或“西方现代文论”了吧。
⑧语文是盐。在你立志成为什么“家”之前,还是要上上语文课的,因为人类所有的光荣与梦想,并不仅仅属于作家,特别是当下一些所谓的“名家”。
⑨他们都需要有语文的知识和功底。
www.kuaixue5.com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二项是( )(5分)
A、议论文一般是有感而发的,本文就是针对一些批评语文教育模式的言论而阐述己见的。
B、行文过程中,作者在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观点的同时,对某些错误言论进行驳斥,立论与驳论相辅相承。
C、“忘恩负义”与“过河拆桥”这两个词在文中的具体语境中的意思是基本相同的。
D、“欲作和羹,尔惟盐梅”意思是要想做出美味可口的食物,这当然要首推盐和梅了。强调了盐和梅在烹调中的重要作用。
- 东山中学高二下册第一次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 › 东山中学高二下册第一次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东山中学高二下册第一次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东山中学高二下册第一次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东山中学高二下册第一次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东山中学高二下册第一次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