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给文中空缺处甲、乙、丙、丁选择恰当的词。
甲处( ) 乙处( ) 丙处( ) 丁处( )
【答案】甲处(泡) 乙处(听得) 丙处(细)丁处(静)
11.b句中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 )
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
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故而一笔带过。
【答案】B
12.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来描绘清晨在院中见到的景象,读来亲切感人。这是因为作者把 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答案】形 音 色 个人的心情与故都的秋色
13.d句中说:“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十分的秋意”,那么,e句中的评议是否多余?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多余。为了突出寂寞,孤独的冷落之感。
14.作者在f句中要求在“牵牛花”下还需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 ”,是因为 ( ) A.只有这样,才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秋天的气氛才会显得更加和谐。
B.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韵,理解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C.只有这样,才能显出牵牛花昂扬的生命力,借以比喻作者不息的追求
【答案】B
www.kuaixue5.com(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节选)
郁达夫(1935年4月)
在四千余年古国的中国,散文的内容自然早已发达到了五花八门,无以复加,我们只须一翻开桐城派正宗的《古文辞类纂》[注]来看,曰论辨,曰序跋,曰奏议……一直到辞赋哀祭之类,它的内容①真富丽错综,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售的百货商店。这一部《古文辞类纂》所以风行二百余年,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②。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不必引用近代修辞学的分类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进了一步,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③,来分类而辨体。于是乎近世论文章内容者,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还有人想以实写、抒情、说理的三项来包括的。
从文章的主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但有些散文,是既说理而又抒情,或再兼以描写记叙的,到这这时候,你若想把它们来分类合并,当然又觉得困难百出了,所以,我们来论散文的内容,就打算先避掉这分类细叙的方法。
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照中国旧式的说法,就是一篇的作意,大约就是这“散文的心”了。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到了这里,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方始出现。
中国古代的国体组织,社会因袭,以及宗族思想等等,都是先我们之生而存在一层固定的硬壳。这一层硬壳上的三大厚柱,叫作尊君、卫道与孝亲;经书所教的是如此,社会所重的亦如此,我们不说话不行事则已,若欲说话行事,就不能离反这三种教条,做文章的时候,自然更加严守着这些古圣昔贤的明训了。这些就是从秦汉以来的中国散文的内容,就是我的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
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行文必崇尚古雅,模范须取诸六经;不是前人用过的字,用过的句,绝对不能任意选作,甚至于之乎也者等一个虚字,也要用得确有出典,呜呼嗟夫等一声浩叹,也须古人吹过才能启口。此外的起承转合,伏句提句结句等种种法则,更加可以不必说了,一行违反,就不成文;你想,在这两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了好的散文来么?
[注]《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
15.第一段有三个加点的“内容”,它们的所指是否相同?
答:①和②__________ ②和③__________ ①和③__________
【解析】①指《古文辞类纂》中对文章的各种分类;②指由各类名所决定 的文章的内容;③指文章自身的内容,它决定文章的体。
【答案】不同 不同 不同
16.第三段中,作者提出“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他所说的“心” ,我们现在通常称之为__________;他所说的“体”,不完全等于“体裁”,应该是我们现在常说的__________;至于他所说的“新旧等工具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__________的问题。
【答案】主题 表现形式 白话与文言(或“语言运用”)。
17.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第一重指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字)
第二重指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4个字)
【答案】封建正统思想(或“封建的三大厚柱”)陈旧死板的表现形式(或“陈旧死板的行文方法和章法”
18.对于《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因为他对这部书的看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8个字)
【答案】虽然它的材料丰富,但它的思想是严守教条的;虽然它能分门别类,但它的分类不够合理简明;(意思对即可)(从“材料”和“分类”两个方面分析;有辩证特点)
- 故都的秋同步练习及答案(四)
- › 故都的秋重基础知识练习及答案
- › 故都的秋同步练习及答案(四)
- › 故都的秋同步练习及答案(三)
- › 故都的秋同步练习及答案(二)
- › 故都的秋同步练习及答案(一)
- › “故都的秋”测试题及答案
- › 郁达夫·故都的秋导学案(四)
- › 郁达夫·故都的秋导学案(三)
- › 郁达夫·故都的秋导学案(二)
- › 郁达夫·故都的秋导学案(一)
- › 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简介
- › 故都的秋生字读音总结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故都的秋同步练习及答案(四)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故都的秋同步练习及答案(四)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故都的秋同步练习及答案(四)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故都的秋同步练习及答案(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