⑸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⑹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⑻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⑼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6分)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⑶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⑷温故而知新( )
⑸学而不思则罔( )
⑹择其善者而从之( )
2.《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3分)
3.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 、 。(3分)
4.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5分)5.“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5分)6.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4分)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4分)
8.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4分)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5分)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1. “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 。(用原文句子填写)(5分)
12.第八则中“重”和“远”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4分)13.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4分)
14.下列句子中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骄傲自满是求知的大敌,学而不厌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
D、武斌同学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这归功于他经常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勤奋好学。
【检测反馈】
1.⑴表并列⑵表转折⑶表并列⑷表承接⑸表转折⑹表承接2.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3.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为人的态度即个人修养4.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5.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7.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9.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意思相近即可10.⑴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⑵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⑶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⑷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11.任重而道远12.“重”表现在“仁以为己任”上;“远”表现在“死而后已”上。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4.D
Tag:初一阅读,七年级阅读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一学习 - 七年级语文 - 初一阅读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课前预习
-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原文和翻译(译文)
-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第七单元试卷及答案
-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第八单元试卷及答案
- ›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知识点Unit 1
- ›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Unit 1知识点
-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知识点及试题
-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有理数知识点
- ›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02
- ›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01
-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世说新语字词总结
-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我的老师字词总结
-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再塑生命的人字词总结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课前预习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课前预习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课前预习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