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草拟报告稿(略)
提纲完成之后,要送领导审定,经同意后就可以按其所规定的内容和次序,草拟报告稿了。
(六)修改核查报告稿
修改润色是报告稿拟写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为拟稿人在写作过程中考虑不周、有所疏漏,总是难免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有人讲,好报告稿几乎都是反反复复“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
报告稿需要作反复的修改,因为修改对提高报告稿的质量有重要影响。修改工作实际上是打磨报告稿质量的创造性活动。在实践中,即使是篇幅简短的报告稿,由拟稿人一挥而就,就不做任何增、删、改、调是不多见的。原因很简单,报告稿中一字一句所能产生的实际效用,需要拟稿人精益求精,不能有一点一滴的疏漏,否则就有可能产生与报告者愿望完全相反的严重后果。同时,报告稿与一般文章不同,写一般文章是作者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撰拟报告稿则是在代单位、部门表达意志愿望,不仅有一个“词能达意”的问题,同时,还有一个“意(自己的理解及建立在这种理解基础上表达出来的意愿)能达意(单位的真正意愿)”的问题。因此,报告稿更容易出现疏漏,比一般文章更需要修改,修改的量及难度也更大。实际上,许多报告稿要经过几次、十几次甚至几十次反复的认真修改。
报告稿的修改,往往是一种集体行为。不仅拟稿人要参加,而且与之有关的单位、部门负责人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甚至下属单位的有关人员都要参与其间。而且报告稿越重要,涉及面越宽,参加修改的人员成分越具多样性,人数也越多。集体修改的具体形式,一种是由大家依次分别提出书面修改意见;一种是集体讨论,共同对报告稿作全面核查,找出错漏,加以修订补充。在对重要报告稿的修改实践中,这两种形式往往是交替使用的。
修改中,要坚持全面核查的原则。就是要以国家法律、法规(包括公文写作与处理方面的)、政策规定以及领导的“授意”和通用的语言规则为依据,逐字逐句地对报告稿作认真细致的检查衡量,找出从内容(主题、目的要求、对事实情况的反映、主张、数据等)到形式(文体、结构、格式、语言表达等)中的所有疏漏。核查的重点主要在:主题是否正确;对事实的反映是否客观真切;主张是否合法;政策界限是否清楚;措施是否落实,是否切实可行;与上级、平级单位、部门,自己单位、部门的其他规定,以及上下文之间是否存在矛盾抵触;报告目的、报告要求是否明确;结构是否完整、严谨;格式是否正确、合乎规范;材料的运用是否合理、其详略是否得当;语句是否通顺、简练、严密,是否符合语法逻辑等。
对于核查中发现的问题要依次以增、删、改、调等方式,纠正或弥补。
“增”就是增加、补充。报告稿内容、形式中的一切残缺、间隙、遗漏均须增补。如增补主张,使之完善可行;增补材料使报告稿更具说服力;增补字句,使文句更加严谨周密,合乎语法逻辑;增补要素使报告稿结构更加完整。
“删”,就是抹去。凡不合需要,无助于报告目的、要求的材料、主张、文句都在删除之列。如与主题无关的多余的材料、超越职权范围的主张、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或段落等等。有时限于篇幅,还要“割爱”。
“改”,就是变更。报告稿中一切不正确、不严谨、不全面、不贴切的地方,都需要变更为正确的、严谨的、妥帖的说法。
“调”,就是调整。即在既有内容与形式范围内所作的调节。如调整正文各要素的排序,调换字、词、句的位置等。
在核查并纠正、弥补了各种错漏之后,还需要从进一步提高表达效果的角度,对报告稿加以完善。如进一步充实内容,调整正文的结构,对文字做更深入精细的推敲、锤炼等,达到“锦上添花”、使报告稿能产生更大的效用的目的。
在修改文稿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由于修改活动常为一种集体行为,因此,也常会产生不尽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修改意见。这时,若为重大分歧,应以集体决议为最终修改依据;若为一般性分歧,可请主管领导定夺。
其次,拟稿人在修改文稿过程中应正确使用各种修改符号。
最后,修改后的报告稿文面必须整洁,符合报告稿书写规范的要求。
(七)审定报告稿
报告稿的审定一般送交单位、部门或组织的负责人。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修改工作的延续。
四、会议报告写作的注意事项
(一)要吃透两头。即吃透上头,摸清下头。“吃透上头”就是要深刻领会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这是基层单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依据。要写出有思想性、理论性,对本部门、本单位有指导意义的报告,必须反复学习、理解消化上级的指导示精神。上级的指示,尤其是中央、省、市党和政府部门的指示,更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只有把中央或上级的指示与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提出贯彻执行指示精神的具体意见和方法。“摸清下头”就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全面具体地掌握情况。领导干部作报告、讲话的原材料来自广大群众的实践。对自己周围的工作情况,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地调查、分析,这是提高报告稿质量的基础性工作。一篇带有指导性的会议报告,总的是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拟稿者要亲自下去了解有关问题,掌握基层的实际情况,然后把得到的原材料,经过领导机构的集体讨论和自己的认真分析,按照上级解决这些问题的指示精神,形成系统的条理性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才能动手起草会议报告。
(二)要实事求是。报告中无论是对过去工作的概括总结,还是提出今后要完成的任务,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成绩不夸大,不遗漏,不无中生有,对缺点不掩盖。提出的措施、办法,要切实可行。
(三)要有针对性。会议报告是讲给听众听的,因此,起草报告,首先要明确报告的内容,了解听众的情况。尤其要了解听众的思想状况、文化水平、职业特点,了解他们的心理、愿望和要求,以便决定讲什么内容,怎样讲,从而做到有的放矢,解决实际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