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旅游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旅游产业初步形成了“食、住、行、游、娱、购”等系统化的产品体系,但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中心城区与县区的产品对接不够,中心城区的旅游集散作用不强;现有的旅行社规模小,竞争力弱,在旅游经济链条中的运作能力不强;购娱薄弱,制约旅游规模经济效益提高。
3、旅游产品优势不够突出
很多旅游项目的开发不够,产品明显不够成熟,服务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甚至会使慕名而来的游客有失望之感,自然也无法刺激游客的消费欲望。很多游客只乐意游览少数知名景点,对其他的旅游产品没有太大兴趣。
4、社会化投资收效不明显
由于旅游市场进入门槛低,旅游企业数量多且规模小,旅游资源整合不够。一方面,资源优势区被多个投资主体分割得支离破碎,制约了整体效益的发挥;另一方面,受规模和实力的局限,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多数旅游企业不是考虑如何把“蛋糕”做大,而是为争夺有限的客源市场采取削价竞争,致使旅游市场秩序混乱,经济效益不显著。
通过我们这些天对三峡地区的走访和考察,总体感觉是三峡地区在历史文化上有很强的优势和特色。既有为数不少的大品牌,又有众多分散开来的小景区。但在开发程度上还有明显的不足和不平衡。比如,大投资集团开发的项目在建设,服务,宣传方面做得比较完备,效果当然很好;而那些主要靠当地自身开发的项目则由于资金不足而显得软弱无力,无法吸引游客。另外,旅游产业的局部地区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这恐怕与交通条件有直接关系,距离城市,县城越近,旅游业,服务业发展得越好。还有,从大的范围来看,三峡上游县域的旅游业从现状和前景上都不及三峡下游。这是因为三峡大坝的旅游功能是非常强大的,离大坝越近,越容易受其带动,这种效应非常明显。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分别位于三峡上游和下游的秭归县和奉节县。
秭归县紧挨三峡大坝,县城整洁漂亮,最出名的景点是九畹溪和凤凰山。九畹溪是三峡集团公司开发的,比较完善,已经和三峡大坝旅游融为一体,效益自然很好。凤凰山则主要靠当地自己开发,虽然目前处于初步开发阶段,但山上正在兴建屈原文化村,由于蓄水被淹掉的屈原祠,新探古民居等24处地面文物都要复建与此,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文物集中复建保护点,再加上政府适当的引导和开发,发展前景是一片大好。
通过和县城中的居民接触,还能感受到他们发展旅游业的决心和热情,其服务水平也比较高。相比之下,我们在奉节却没有看到这样美好的情况。夔门和白帝城是奉节最著名的景点了,离县城稍微远一些,但没有直达的公交,我们下了公交车后又做了一段时间的面包车,然后在盘山路边沿着小路下山才到白帝城。没有游夔门的客船,我们在一个当地人的劝说下乘上了一条私人渔船游览了一趟夔门,之后从后山上的白帝城。白帝城上游包括白帝庙,托孤堂等在内的一系列古迹,但很明显,这些都是国际出资保护和修缮的,没有当地人出资开发的项目,有人也很少,连小摊贩们也打起麻将来。最后,我们又走了好半天的山路才回到公交车上。天坑地缝也是奉节标志性的旅游景点,但我们没有去,因为有80多公里远,并且听说在修路,其实我们都怀疑如果去了,能否看到完善的设施和服务,享受快乐,而不是疲惫和冷清。奉节县城里有很多小的旅馆和饭店,吃住并不很贵,但当地人的服务意识和水平还是有所欠缺,让人感到噪杂,混乱。奉节县的旅游业无法直接的受到三峡大坝的拉动作用,所遇更需要更多的靠自己经营运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合理引导民间资本开发旅游业,并且要积极采取措施增强当地人的服务意识,这样能改变目前的落后局面,真正的是旅游业腾飞起来。
(二)文化遗产保护部分
经过300多位科学工作者在湖北省的宜昌、秭归、兴山、巴东,重庆市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万县、开县、忠县、石柱、丰都、武隆、涪陵、长寿、江北、巴县、江津和重庆市区共20个市县,历经一年多艰难跋涉考察,于1995年3月形成了一个初步的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清单。
据初步统计,在三峡工程淹没区内,已发现文物点1208 处,其中地面文物441处,包括各种结构的古建筑215处,石刻造像123处,桥梁及其他103处;地下文物767处,包括古遗址460处,古墓葬(墓群)307处,地下文物的埋葬总量达2200余万平方米。这些文物点包括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余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还有4、5处文物遗存正在申报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针对以上不同的文物、所处的不同位置,专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保护措施。对于地下文物,继续进行考古勘探,以便进一步掌握地下文物的各种详细情况,为以后的考古发掘奠定基础。
地面文物的保护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就地保护。如白鹤梁枯水题刻,忠县石宝寨、白帝城等。第二类是搬迁保护。如张飞庙、屈原寺、秋风亭、大昌民居等将进行整体搬迁。对大量的石刻、题记、石窟、造像等可将其切割下来,凿石搬迁。第三类是取齐资料。对一些不可能搬迁的文物,取齐资料,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原始依据。
抢救保护有价值的文物也是建设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关经费将在工程概算中列支。一是全力保证三峡文物保护工作的费用支付,并做到及时到位;二是签订施工合同时增加文物保护条款,教育全体三峡建设人员树立文物保护意识;三是在工程安排、移民开发、新城建筑等各项工作中兼顾文物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国家已批准投入3.5亿元的静态投资,用以对三峡库区文物的发掘及保护。
以上是三峡地区保护物质性文化遗产的一些情况,那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又是怎样来保护的呢?由于我们没能去库区太多的地方走访,无法做一个全面的概述,但是我们可以举秭归县作为一个例子,通过它来看一下三峡地区保护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一些情况。
在秭归县文化馆,我们详尽的了解到了秭归县文化部门是如何做足功夫,全力保护当地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一、全面普查搜集,科学整理建库。县乡工作专班的同志按照“不漏掉一个艺术门类,不漏掉一位民间艺人”的要求,对辖区内的民间文化资源展开了拉网式普查,“抢保”工作人员对抢救项目和民间艺人进行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录音、录相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并逐一登记造册,整理成综合表。通过近三年的艰辛努力,全县共登记民间艺人356人,民间艺种63个,还有上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和大量的声像、实物资料,基本摸清了家底。
Tag:调查报告,市场调查报告范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 三峡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
- › 三峡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三峡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三峡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三峡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三峡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