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快学网作文网写作指导文学常识如何评价古诗词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 正文

如何评价古诗词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

[10-18 22:47:27]   来源:http://www.kuaixue5.com  文学常识   阅读:8253
概要: 概要:如何评价古诗词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 来自: 三、借助表达技巧,揣摩诗歌内容和情感有些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主要是借助于某些特定的表达技巧,如比喻、用典、反衬等来表现的。因此,把握诗中的表达技巧、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也是鉴赏诗歌的有效方法。如2007年高考浙江卷古诗鉴赏题的第二首是金代吴激的词作《人月圆》:“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该词化用了唐代三位诗人的诗句: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解题时倘若不抓住三个典故的寓意揣摩,我们对作者蕴含其中的“家国灭亡的悲痛、无奈仕金的隐哀、身世相仿的伤感”就难以理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乐景写哀情”这种表现手法。古代借景抒情类诗歌绝大多数是以乐景来表乐情的,
如何评价古诗词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标签:中国文学常识,初中文学常识,http://www.kuaixue5.com
如何评价古诗词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 来自:

  三、借助表达技巧,揣摩诗歌内容和情感

  有些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主要是借助于某些特定的表达技巧,如比喻、用典、反衬等来表现的。因此,把握诗中的表达技巧、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也是鉴赏诗歌的有效方法。如2007年高考浙江卷古诗鉴赏题的第二首是金代吴激的词作《人月圆》:“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该词化用了唐代三位诗人的诗句: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解题时倘若不抓住三个典故的寓意揣摩,我们对作者蕴含其中的“家国灭亡的悲痛、无奈仕金的隐哀、身世相仿的伤感”就难以理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乐景写哀情”这种表现手法。古代借景抒情类诗歌绝大多数是以乐景来表乐情的,但也有一些诗歌却以乐景来寄托哀情。我们在解读此类诗歌时,不能被诗歌中明快的景象所迷惑而误解作者的真实情感。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诗就是以“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的热闹、繁华之景(乐景)来表达盛衰无常的慨叹(哀情)的;《旅夜书怀》中“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雄浑开阔之景)寄寓的则是诗人孤独伤感之情。

  重点难点题型测试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

  独游雨岩

  辛弃疾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联系作者的生平,理解“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一句的含意。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水西简郑明府

  李白

  清湍鸣回溪,

  绿竹绕飞阁。

  凉风日潇洒,

  幽客时憩泊。

  念昔游(其三)

  杜牧

  李白题诗水西寺,古木回岩楼阁风。

  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

  【注】杜牧因仕途失意,长期飘泊南方。《念昔游》是若干年后追忆那次游踪而写的组诗,一共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1)杜诗中最能概括“水西寺”特点的一句诗是:           。

  (2)两首诗中各有一个能代表作者游“水西寺”时心情的诗句,请找出来,并结合作者的遭遇作简要说明。

  3.阅读下列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

  鲁卿庵中

  张可久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

  试分析“探梅人过溪桥”的意蕴。

  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答案)

  1.作者“高歌”而问“谁和余”,意在殷切希望有应和者,然而只有“空谷”中响起的“清音”,作者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孤独;而这种孤独,不仅指没有旅伴,更指因自己的思想主张(或“抗金主张”)得不到响应而产生的孤独,流露出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2.⑴古木回岩楼阁风。⑵“幽客时憩泊”和“半醒半醉游三日”。李白一生经历坎坷,长期浪迹江湖,身临佳境时“幽客时憩泊”;杜牧仕途失意,长期飘泊,面对胜景时“半醒半醉游三日”,这两句诗都表明作者想把政治失意的苦闷消解在可以令人忘忧的美景之中。3.此处的“梅”喻指隐居的友人鲁卿。作者称自己为“探梅人”,既称赞了鲁卿高洁的人品,又表明了作者与鲁卿之间的深厚友情,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上一页  [1] [2] [3] 


Tag:文学常识中国文学常识,初中文学常识写作指导 - 文学常识
上一篇:高考常用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发表评论

表达一些您的想法吧!

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