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2:我要说他读得很有感 情。
老师:非常正确,提意见前先表扬他,你会交到更多朋友,说下去。
学生2:他读得很有感 情,而且每句话的后面三个字读得都很轻。
老师: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谁来说?
学生3:我认为他读得很有韵味。让他改进的是不要读得太紧张。
师对学生1:我请你把第二个句子再重新读一读。
学生1:客舍青青柳色新。
老师:喔,后鼻音读得那么准。
学生4:应该是客舍青青柳色新。
老师:他错在哪里?
学生4:应该把那个舍读成舍(sh)
老师:为什 么要读舍(sh)?
学学生5:舍不得。
老师:对呀,你舍不得谁呀?
学学生5:舍不得朋友。
老师:说得很好。
老师:谁再来读?(指一生)好,你来。
学生:客舍青青柳色新。
老师:听了大伙这么一读啊,我也想读。能不能让我来读一读啊?(师按照平仄规律,有感 情地读完整首诗,响起一片掌声。)
老师:别忙着鼓掌,学会思考。(生纷纷举手,师指一学生。)
学生1:你读得很有感 情,并且你每读一个句子,后面有一个停顿。
老师:哪儿停了,能说得具体些吗?
学生:每一句读完了,后面稍微停顿一下,然后再读下一句。
老师:对。你说出了读诗的一个很关键的方法,那就是要缓缓地读。还有谁要说?
学生2:我觉得你读书的时候好像自己仿佛就是王维,有很舍不得朋友的那种感觉。
老师:我陶醉了,是吗?
学生2:是的。
老师:你也被我陶醉了是吗?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你陶醉了,你就成诗人了。如果你陶醉到一定程度,刷刷拿起笔来能写了,你就真正的诗人。明白了吗?(生兴奋地坐下)
老师:同学们,这就是读诗的方法,这就是古人读诗的方法。明白了吗?(生点头)想学这种方法吗?
生齐声回答:想!
老师:怎么读?两个字两价目字一读。“渭城”连着读,“朝雨”连着读,“氵邑轻”连着读,“尘”单独读,读的时候按照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们称之为平仄的规律。(师板书:平仄)
老师:什 么叫做平仄的规律?在我们普通话里面有四种声调,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这四种声调我们它分成两类,第一类我们称它为:平声,也就是普通话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我们用一个符号表示:一横(师板书一横)。如果我们遇到平声的时候,尽量把这个字的声音延长。(师指着第一个句子诗中的“城”)来,读一读。学生:城
老师:还不够长,再来。学生:城
老师:看到过城墙吗?看到过我们中国的万里长城吗?学生:看到过。
老师:那是怎么样的绵延起伏啊!(指一生)你来读。学生:城
老师:再拖一点点就入味了。学生:城
老师:再来一点。(师做手势)看着我。学生:城
老师:告诉大家一个窍门,读的时候摇头晃脑,韵味自然出来了。(指着另一个生)来来来,你来。
(该生摇头晃脑,读得韵味十足。又请了两位学生,都读得很好。第三位学生语速略快了些。)
师;头摇得太快,就没味了。慢一点(该生缓缓地读了一遍)
老师:对。渭城(生反复练读,感受平仄)
老师:平声会读了,那么仄声呢?仄声,我们用一条竖线来表示。(板书一竖)仄声读的时候声音一出来马上就收掉。我们称为仄短。(板书:短)
老师:朝雨。雨字一读马上收。(生练读)
老师:对呀,两个字两个字一读,平长仄短,可是在这首诗里面有一个字是不一样的,看,最后一行的一个“出”字。这个“出”现在读音是“出”,而在古时个,它的读音是这样的(师读)。这种音我们称它为“入声”(板书:入)入声归在仄声里面,所以在这首诗里这个“出”也读短促的仄声。预备读。
(学生练习)
老师:标上平仄,它就是这样的一首诗。(投影出 示标有平仄的诗)听老师把这首诗来读一读好吗?闭上眼睛听。
(师配上《阳关三叠》,曲有感还必须地朗 读,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老师:别忙着拍手,要学会思考。当你这样静静聆听我的朗 读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些什 么?
学生1: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王维。
老师:看到他在干什 么?
学生1:他在送元二。
学生2:我看到了王维正在送元二,而且敬了他一杯酒。
老师:敬了一杯酒?你看得比他多,富有想象力。
学生3:我还看到王维送元二的时候天正在下雨。
学生4:我看到了王维送元二,而且敬了他一杯酒,那时候刚下了一场雨,雨后,王维送元二,而且敬了他一杯酒,那时候刚下了一场雨,雨后,王维还吟了一首诗。
老师:(指着学生3)你看看,你看到下雨,而他看到雨下完了。(指着学生4)再起来,雨后,呼吸!(师生一起作深呼吸状)怎么样?
学生4:这种感觉很好。(师一转身,发现一位学生还闭着眼睛在感受。)
老师:你还在呼吸呢!
学学生5:我觉得当时的空气很新鲜。
老师:这是一幅怎么样的画面?你能读出这么美的渭城吗?
学学生5:(陶醉地朗 读)谓城……柳色新。(又请一位学学生朗读,也读得很有韵味。)
老师:平仄不够明显。平声尽量延长,(指着投影)看上面的,渭城读。
学生:(缓缓地)渭城朝雨,氵邑轻尘。
老师:多美啊!
学生:客舍,青青柳色,新(台下学生纷纷举手)
老师:想一起读了是吗?预备,读。(学生朗 读两句诗)多美啊,老师帮着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投影出 示渭城图)谓城这里的柳色
学生1:很美
老师:渭城这里的空气
学生:2、很新鲜。
老师:渭城这里的旅舍
学生3:很舒服。
学生4:渭城这里的客舍很干净,很舒适,还很清静。
老师:渭城这里的朋友
学学生5:是知音。
学生6: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
老师:对呀,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就是在这样心心相通的朋友之间,却马上要分手了。到哪里去了?
生纷纷说:到安西去了。(投影出 示阳关图)
老师:同学们请看。(深情地)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么样的画面呀?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是那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去,要到哪里呀?(投影出 示路线图)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上,整整三千多公里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学生们惊讶万分)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没有什 么话要对他说一说呀?
Tag:人教版四年级课堂实录,课堂实录范文,语文学习 - 人教版课堂实录 - 人教版四年级课堂实录
- 镇中心校《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 › 云顶镇中心校行风建设总结
- › 镇中心校《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镇中心校《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镇中心校《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镇中心校《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镇中心校《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