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师:小松树你站得高看得可真远啊!来读一读“很远很远”(出示词语)评价:这才叫读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5.师:小松树你站在这么高的山上感觉怎样?(指导方法同方案A)
师范读:老师也想来当一回小松树可以吗?老师为什么能读得好?因为老师把自己当成了在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低年级孩子善于模仿,老师的范读在教学中处在重要的地位。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孩子听说能力,朗读能力的提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6.师:谁还想来演一演小松树。指名演。全班演。大家都来当回小松树。注意看这两句话“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一个是感叹号,一个是问号。要读出感叹的语气和疑问的语气。我们知道朗读要读好还要请谁来帮忙?(表情和动作来帮忙)
(三)自学品悟,学习第三段。
过渡:小松树演得这么好,大家都有资格当小松树。大松树该怎样表演呢?大松树(学生回答“没有回答”)它会想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引导孩子明白大松树没有回答是因为心胸宽阔不和小松树斤斤计较。)
(课件出示小松树得意洋洋的表情。)
师:大松树不和小松树计较,我们来看看小松树的表情变化。(表情由得意到惭愧的低下头)出示词语“惭愧”,理解“惭愧”。可以换词理解,联系第六课蘑菇该奖给谁中词语“难为情”理解。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什么时候你觉得惭愧?
师:小松树刚才还很得意,可现在惭愧的低下了头,为什么它有这么大的转变呢?(因为风伯伯教育了它)
师:自己读读风伯伯的话,看看读懂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尊重个性化阅读体验,自己先读品悟,再同桌互谈感受,交流阅读感受】
师:孩子你们读懂了什么?用自己的话来说。理解“托”的意思,加动作理解。
师:哦,老师也明白了,原来小松树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呀!你还想对小松树说什么?学生自由畅谈。
延伸:风伯伯的话说得这么有道理,难怪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知错就改就是个好孩子,老师这儿也有一句话送给你们。
(课件“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在莲山课件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习与做人联系在一起,使学习所得进行延伸,这时候的学习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学习内化成一种行为习惯甚至品德。】
师:来演一演风伯伯。风伯伯说这些话是教育小松树,注意加上动作“摸”(联系生活实际,长辈们对你们说话时候很亲切,和蔼可亲,边说边抚摸着你们的头,找感觉,边读边演。)
五、回归整体,朗读全文。
师:下面我们来给这个童话故事配音。(出示flash动画)孩子朗读全文。分角色朗读,男生当风伯伯,女生当小松树。
师:真棒!你们都是小小配音师。
延伸:小松树惭愧的低下头,接下来会怎么做呢?咱们下节课还得接着往下编故事,演课本剧呢!
六、观察结构,指导书写。
“松、托、孩、呢”
1,出示生字,观察结构,比较异同。(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自己想办法识记:“松”字可以编故事:一个老公公靠在木头上。“托”字提手旁加毛字少一横;“孩”字换偏旁识记
;“呢”换偏旁识记。
3,师范写,生输空,再描红。
七、板书设计
8小松树和大松树
大松树贴图山顶小松树贴图
得意
惭愧
大松树大山贴图
【教学反思】:
一、注重“以学生为本”。针对低年级孩子好表演,对直观事物兴趣浓厚的特点。巧妙的设计了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松树大山贴图等,调动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化难为易。
二、注重“尊重个性化朗读体验”。针对不同朗读能力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朗读指导方案(AB)方案。体现朗读指导的差异性,层次性。因材施教,把握住不同孩子的阅读感受进行朗读的指导。将阅读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三、注重“老师激励性评价”。在课堂上老师始终应该以饱满的热情激励孩子,充分的肯定孩子的所思所想。让思维在老师激励下插上飞翔的翅膀。
四、注重“语文与课内外知识的联系,”注重语文与品德之间的联系。寓教于学中,潜移默化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多方式调动孩子原有的生活经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语文生活化。
- 《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 › 《小松树和大松树》课堂教学实录及思考
- › 《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 › 《小松树和大松树》精彩课堂教学实录
- ›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实录片断及反思
- ›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实录片段
- › 《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 › 《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 › 《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 › 《小松树和大松树》课堂教学实录及课后反思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