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爷爷,那是什幺?”
“风。”
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腰。
(2)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
(3)“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4.文中画线段描写了大风降临前的情形,请简要赏析。(3分)
5.小说中“我”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3分)爷爷和“我”—起去割草;遭遇大风;与大风搏斗。答出三点意思即可。
2.(4分)(1)形象地写出了爷爷的歌声低沉有力、节奏缓慢。(2分)“低沉有力”、“节奏缓慢”各1分。
(2)写出了风之大,表现了祖孙俩敢于面对大风的勇气。(2分,每点1分)
3.(4分)爷爷是一个坦然镇定、刚毅坚强的人。“坦然镇定”、“刚毅坚 强”各2分,意思对即可。
4.(3分)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写了大风来临前自然界的反应;用词准确生动,富有变化。角度2分,“视觉”“听觉”“嗅觉”写出其中两种即可;语言l分。
5.(4分)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增强真实感;通过“我”在大风来临前后的言行衬托爷爷的形象;表现祖孙情深,爷爷对“我”关心疼爱,“我”对爷爷敬爱依赖。一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橘子读后]
关于这篇作品,叶开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大风在记忆中升起》,文中有不少激烈而前卫的见解。
叶开认为,莫言的短篇小说创作丰富多变,自由恣意,意象瑰丽,故事动人,有很多篇目适合中小学生阅读,《大风》是莫言前期创作的短篇小说,语言优美,情真意切。莫言的作品长期被大陆中小学教材编写者排斥在外,理由是莫言的作品“血腥”“暴力”。但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各地教材编写者都声称要选入莫言的作品。这件事情让人感到蹊跷:之前三十年一直“血腥”“暴力”的莫言,怎么一获诺奖就不血腥不暴力了?这是取媚诺奖评委呢,还是教材编写者没有标准?我个人认为这些教材编写者大概没有读过多少莫言的作品,他们的印象大概是从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和十年前评论界一直以“残酷叙事”为评判的长篇小说《檀香刑》而来的。诚然,这些作品里有些血腥暴力,但莫言创作力旺盛,作品数量庞大,他写了六百万字作品,除去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篇幅稍长无法纳入窄小的教材里,他的短篇小说和散文题材多样风格多变,长短适宜,其中很多都适合中小学教材,比如我选择的这篇《大风》。
《上海文学》编辑、青年作家甫跃辉说:“《大风》我太喜欢了,我读了起码有二十几遍。”
《大风》最值得关注的是作家对景物的描写,以及景物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这篇小说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其中之一是用词谨慎、准确;其二是写人物细腻温暖,但不动声色。莫言写景物极其生动,如大风降临前的情形:“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起来了,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跟着这声音而来的是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有难忘的、栩栩如生的记忆,可能是人,可能是事。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这有两个原因,一是缺乏感受力和同情心,无论是美好的还是温暖的,都一过即忘;其二是缺乏语言表达能力,不懂得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这种珍贵的记忆,而是堆砌一些从课文里学来的所谓好词好句,其实是陈词滥调。看着很丰富,但空洞无物。
无疑,叶开的评价是中肯的。
出于篇幅等的需要,命题人将《大风》引入中考语文试题时作了不少的删节,可能少了阅读原文所感受到的那种惊心动魄的效果。
- 莫言《大风》阅读答案
- › 莫言《大风》阅读答案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莫言《大风》阅读答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莫言《大风》阅读答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莫言《大风》阅读答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莫言《大风》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