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快学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写作辅导2017年高考作文创新的三个途径» 正文

2017年高考作文创新的三个途径

[05-16 16:08:44]   来源:http://www.kuaixue5.com  写作辅导   阅读:80
概要: 概要:2、改造旧论据,通过多角度分析,使旧材料焕发新生机,变“人人皆知”为“人人惊叹”。一个材料的解读面是多向的,甚至相反的,根据需要我们可以选用一面或多面,最大限度地发掘材料的内涵。①、反用材料。材料的一般意义已经尽人皆知,我们可以出其不意,使用材料的负面意义。材料一: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方孝孺誓死不写诏书,在朱棣的逼迫下疾书“燕贼篡位”数字,掷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发怒说:“汝不顾九族乎?”孝孺奋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骂声益厉。最终,方孝孺被朱棣“磔于市”(就是当众分裂肢体),他的家人和学生被处以亘古未有的“灭十族”极刑。面对这个素材,一般可以这样论证,“方孝孺一介书生,手无束鸡之力,却面对专制君主的屠刀视死如归,抗节不屈,这可谓感天地泣鬼神,受到后人的无限敬仰和赞颂!就其个人气节来看,历史上实在不多见,这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但反个方向,我们还可以这样议论,就抽象的个人道德而言,方孝孺是个铮铮铁汉,为了捍卫自己认定的“死理”宁死不屈,但他捍卫的“理”或“道”与科学家一生追求,甚至以死恪守的“真理”不同,布鲁诺刚正不阿,为守住
2017年高考作文创新的三个途径,标签:写作教学,http://www.kuaixue5.com
  2、改造旧论据,通过多角度分析,使旧材料焕发新生机,变“人人皆知”为“人人惊叹”。一个材料的解读面是多向的,甚至相反的,根据需要我们可以选用一面或多面,最大限度地发掘材料的内涵。
  ①、反用材料。材料的一般意义已经尽人皆知,我们可以出其不意,使用材料的负面意义。材料一:
  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方孝孺誓死不写诏书,在朱棣的逼迫下疾书“燕贼篡位”数字,掷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发怒说:“汝不顾九族乎?”孝孺奋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骂声益厉。最终,方孝孺被朱棣“磔于市”(就是当众分裂肢体),他的家人和学生被处以亘古未有的“灭十族”极刑。
  面对这个素材,一般可以这样论证,“方孝孺一介书生,手无束鸡之力,却面对专制君主的屠刀视死如归,抗节不屈,这可谓感天地泣鬼神,受到后人的无限敬仰和赞颂!就其个人气节来看,历史上实在不多见,这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但反个方向,我们还可以这样议论,就抽象的个人道德而言,方孝孺是个铮铮铁汉,为了捍卫自己认定的“死理”宁死不屈,但他捍卫的“理”或“道”与科学家一生追求,甚至以死恪守的“真理”不同,布鲁诺刚正不阿,为守住“日心说”而被教皇活活烧死,他死是为了捍卫人类先进的思想,那方孝孺维护的是什么呢?是朱元璋的孙子还是儿子当皇帝,这里面有什么颠扑不破的真理吗?所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方孝孺的死没有选对方向,愚忠最没有价值。
  ②、变用材料。即不再沿用材料中那层被人们熟知的意思,而是从中延伸出其他的“新鲜”的内涵。材料二:
  安徒生的童话里,丑小鸭因为长得难看一开始就处处被人嫌弃,最后连孵出它的母鸭也不喜欢它,它处处流浪,却处处受到欺负,只能独自跑到森林里去,忍受着严冬和饥饿,春天来了,它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
  这个素材,一般的解读方向是“成功总要经过坎坷和磨难”“风雨之后见彩虹”等等。我们可以把它变一变:
  一变:其实,它本来就不是一只小鸭,它是一只天鹅,只是不小心错落在了鸭窝里,大家一直把它看成是鸭子,结果它就成了最难看最笨的鸭子了。如果它一开始就和天鹅在一起,就不会有它被欺负的那些遭遇了。假如这真是一只小鸭子,它最后怎么变,也不可能变成白天鹅,所以说,丑小鸭就是丑小鸭,不能强迫自己变成天鹅。(环境因素、自身因素的作用)
  二变:有很多人天生并不美丽,就总是用这个丑小鸭的故事来鼓励自己,其实美丽不美丽并不是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为什么一定要变成天鹅呢?如果你是只可爱的小鸭子,有你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采,那就做一只丑小鸭好了,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守住自己,自信做自己)
  ③、对比用材料。即选用一个历史人物的迥然不同的两面或具有相反解读方向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材料三:
  牛顿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他在青年时代注重实际,勇于实践,在天文学、光学、力学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而成为世界著名的经典物理学奠基人。大家熟知的苹果落地事件就是他专注精神的体现。但是,牛顿的后半生却很糟糕,他担任伦敦造币厂厂长27年,并沉迷于股票炒作,走上了他不熟悉的所谓“经济”事业,离物理研究渐行渐远,牛顿陷入了叛离自己的痛苦中。更加怪异的是,他居然花了25年时间去研究神学,企图证明上帝的存在,从上帝那里去寻找行星绕太阳转的“第一推动力”。到了晚年,牛顿的思想则完全沉浸在神学的狂热中,埋首于炼金术的研究,还考证了《圣经》中上帝在7天中创造世界这一类神话。他这一时期遗留下来的文稿,有关宗教神学等方面的著作,竟达150万字之多,这种研究必然谬误百出,一事无成。
  说明:牛顿由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直为人们所推崇,但牛顿晚年的颓唐处境同样也让人扼腕叹息。牛顿的前半生为人所熟知,而后半生的“遭遇”却不为人所常用,如果在“专注”“选对目标”“善始善终”等话题下使用牛顿的事例,一前一后,一正一反,定会新颖别致,极具说服力。
  这种两面性的例子还很多,例如魏征的直谏忠贞感动唐太宗,又暗地里将自己记录的与太宗一问一答的谏诤言辞拿给负责编写起居录的褚遂良作参考,以博取清正的名声,遭唐太宗怒砸墓碑的结局。苏轼为文谨严,但他科举考试时却杜撰事例等等。这些两面素材都可以根据需要裁减入文,鲜为人知的事例和两面对用的方式会产生极具张力的表达效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总之,临近高考,我们就应该从积累、变通、包装三方面做准备,在准确表达的基础上,努力打造亮点,让自己的文章与众不同。

上一页  [1] [2] 


Tag:写作辅导写作教学语文学习 - 写作辅导
上一篇:考场作文的六种开头方法

发表评论

表达一些您的想法吧!

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