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七:应突出“群众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贯彻群众路线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人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分析检查报告质量高不高,决定权和发言权在群众。在撰写分析检查报告的过程中,各级领导班子应走出“孤芳自赏”、“自命不凡”的误区,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把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当作润色分析检查报告的“佐料”,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分析检查的重点,充分发扬民主,积极吸收群众参与分析检查报告的撰写、修改及评议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分析检查报告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体现民声,才能调动群众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热情,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因此,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应突出“群众性”,力戒“单打独斗”现象。
其八:应突出“全面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一脉不合,周身不安。科学发展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及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涉及面广,内容繁杂而有体现系统性,“顾此失彼”、“ 左顾右盼”的思想是要不得的,更是行不通的。在撰写分析检查报告的过程中,各级领导班子应走出“遮遮掩掩”、“隔靴挠痒”的误区,自觉从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牵住制约科学发展的“牛鼻子”,抓住检查分析突出问题、理清科学发展思路这个重点,从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出发,统筹各方面的因素,把需要阐明的问题讲明白,把群众关注的问题写清楚,做到大小兼顾、统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分析检查报告与农村改革发展实践相合拍。因此,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应突出“全面性”,力戒“杂乱无章”现象。
其九:应突出“实践性”。中央反复强调,学习实践活动要突出实践特色,撰写分析检查报告也不例外。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除了具备实践性、群众性、操作性的特征之外,还应以务实的态度、明确的思路、有效的措施突出极具时代特征的实践历程。在撰写分析检查报告的过程中,各级领导班子应走出“被动应付”、“断章取义”的误区,进一步找准实践载体,做到撰写分析检查报告“规定内容”不遗漏,“自选内容”重实践,真正使分析检查报告与十七大提出的各项要求相一致,与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各项措施相匹配,与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各项任务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分析检查报告的实践特色。因此,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应突出“实践性”,力戒“写用脱节”现象。
其十:应突出“整改性”。整改落实是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归宿。“人民群众得实惠”是学习实践活动的落脚点和归宿。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分析检查报告与第三阶段的整改落实方案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事实上,整改落实方案是对分析检查报告中主要方向、总体思路、工作要求和主要措施的分解与细化。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整改性强不强,牵涉到对群众的态度问题。在撰写分析检查报告的过程中,各级领导班子应走出“信口开河”、“胡承乱诺”的误区,力求制定的措施通过努力能够实现,不能制造“虚绩”蒙混群众唱“空城计”,更不能蓄意“栽花”掩人耳目走“独木桥”。只有这样,才能让群众从分析检查报告中看到新气象与新举措,进而增强发展信心。因此,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应突出“整改性”,力戒“雁走留声”现象。
- 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应突出“十性”
- › 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应突出“十性”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应突出“十性”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应突出“十性”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应突出“十性”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应突出“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