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快学网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一学习高一语文高一文言文《兰亭集序》导学案» 正文

《兰亭集序》导学案

[01-14 21:15:14]   来源:http://www.kuaixue5.com  高一文言文   阅读:8976
概要: 概要:5、C(转折连词,然而,但是。A、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B、介词,用/介词,表原因;D、主谓之间,助词,不译/助词,的)6、①正在②讫:罢,结束。③曩昔:以往,从前④是中:这当中。忽:不注意,忘记⑤白:书信中对平辈晚辈的谦辞。7、(1)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2)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于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3)如不是你这样天性敏慧、情趣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相邀呢?(4)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千万不要忽略错过啊。8、C(临近,走近/从高处往低处看。A、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B、草和树木;D、凭借)9、A(虚写春天的明媚)【课外阅读】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生命的短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前不
《兰亭集序》导学案,标签:高一文言文大全,http://www.kuaixue5.com

  5、C(转折连词,然而,但是。A、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B、介词,用/介词,表原因;D、主谓之间,助词,不译/助词,的)

  6、①正在
  ②讫:罢,结束。
  ③曩昔:以往,从前
  ④是中:这当中。忽:不注意,忘记
  ⑤白:书信中对平辈晚辈的谦辞。

  7、(1)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
  (2)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于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3)如不是你这样天性敏慧、情趣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相邀呢?
  (4)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千万不要忽略错过啊。

  8、C(临近,走近/从高处往低处看。A、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B、草和树木;D、凭借)

  9、A(虚写春天的明媚)

  【课外阅读】

  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生命的短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儒家:”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个体生命面对死亡时所应有的态度。西汉以后,经过统治阶级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士大夫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伦理观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也是儒家那种视而不见的风范。

  道家:”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生死存亡为一体”(《庄子·大宗师》)

  道家的庄子对死亡则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谈特谈死,”死生”一词在《庄子》一书中至少出现过24次。他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与生的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底层。与儒家对死亡的视而不见不同,庄子创立了”至人”、”真人”、”神人”的”游”的境界来作为他的人生理想,最终用虚幻的理想境界掩盖了现实人生的苦难,也掩盖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感。所以庄子说”生死存亡为一体”,他以自然天命作为生死的本体,主张将个体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状态,让人在混沌的世界中听从天命,取消生死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过来掩盖了他哲学中死亡意识的光芒。

  魏晋士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时至魏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整个社会都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上。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个时代,魏晋时代的人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这种感受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旧的虚幻的群体社会彻底解体了,昔日士大夫们赖以生存的儒家权威思想全面崩溃了。”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士大夫的内心充满对时光易逝和生命飘忽的无限感慨,死亡是令他们感到恐惧和哀伤的幽魂,驱之不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他们将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飘忽的轻烟,充满对生之无常和死之无奈的感慨。

  此时,玄学兴起,玄学家致力于”援道入儒”,力图把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建立在道家自然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之上。一般是在哲学上讲自然本体论,在政治上调和儒道,在人生方面追求玄远、超绝,成为魏晋士大夫的精神寄托。以”竹林七贤”为例,三国魏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为当时名士,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晋书·刘伶传》)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阮籍传》)

  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与山巨源绝交书》)

  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尤其是前者,对死亡意识的表现已达极至。总之,魏晋人的死生意识是从个体的生命出发的对死的恐惧及对生的焦虑,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观照和思考,是对儒家生死观的反叛和对道家生死观的深化。它不凭仁义道德,也不凭自然万物来消解人的个体存在,从而消解死亡意识,而是直接面对死亡思考,因此,魏晋时代是文化观念充分开放的时代,不再单纯拘泥于儒或道。正如李泽厚所说,是”人的觉醒”的时代(李泽厚《美的历程》)。正是在人的觉醒的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Tag:高一文言文高一文言文大全高中学习 - 高一学习 - 高一语文 - 高一文言文
上一篇:迢迢牵牛星原文及翻译

发表评论

表达一些您的想法吧!

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