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起义士兵簇拥至湖北咨议局,在此推举清军第21混成协统领黎元洪出任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都督。都督府成立后即以“大总统孙中山”名义发布文告,扩大影响,并照会驻汉各国领事,请其“严守中立”; 同时发布一系列革除时弊陋习的文告如禁蓄辫令,禁缠足令等。这张剪辫子的照片各位看过后,可能会一笑置之,以为只是简单的移风易俗运动。实际上,这在当时包含深刻的政治意义:男人脑后的辫子和满清入关大有联系,清初,皇帝为强化对汉族地区的统治,颁发了一道剃发令,主要内容有十个字:“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从此,汉族男人就蓄起了这根屈辱的辫子长达260余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上街剪辫子就表明不承认清政府的统治,并与之彻底决裂。黎元洪同意就任都督一职时,就剃了个光头表明态度。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后,次日汉阳、汉口相继起义,汉口还成立了以詹大悲为首领的汉口军政分府;省内汉川的梁钟汉发动起义,随即刘英、刘铁兄弟在京山发动起义。由于荆州是八旗驻地,革命党人以武力光复荆州城。
对于武昌首义的消息,清廷大为震惊,急派陆军大臣荫昌、水师提督萨镇冰统领水陆大军分途并进,直抵武汉;并重新起用在洹水垂钓的袁世凯,委以重任,全权指挥水陆各军进攻武汉。
军政府成立后,立即扩军备战。武汉市民踊跃投军,不满三天,即募集到3万人,未经训练即开赴战场与清军展开殊死搏杀。这件血衣是敢死队队长黄祯祥当时所穿,左右衣袖上各绣有“九月初六日敌人攻刘家庙枪伤左肩之纪念”、“初七日与敌大战抢炮三尊敌弹如雨枪伤右肩今共和成立以作纪念”。这件血衣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革命军浴血奋战的英勇气概。由于民军依托汉口街巷处处阻击,清军统领冯国璋竟悍然下令放火焚烧汉口,使繁华街市,变为一片焦土。
革命领袖黄兴在香港听到武昌起义消息,一路乔装改扮,乘船赶到武汉,抵汉受到武汉军民的热烈欢迎,黄兴不顾风尘劳苦,立即带领参谋人员赶赴前线,部署对清军的反击战。其后,军政府在阅马厂举行了盛大的拜将仪式,仿效秦汉之际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典故,由黎元洪委任黄兴为战时总司令一职,负责阳夏战守事宜。这座由天津泥人张制作的黄兴蜡像反映的正是当年都督拜将的情景。
在这里有一张唯一的女性照片,她叫张竹君,是上海红十字会会长,在武昌起义期间,她组织了一支民间医疗队,准备奔赴阳夏战地,正好此时黄兴来到上海,苦于无法安全迅速赶到武汉,就请张竹君医生帮忙,张竹君将黄兴化装成红十字会的医生,随船带到武汉。到汉后,张竹君则带领医护人员出入战场,救护伤兵、收殓尸体。这块“国殇”碑就是当年红十字会所立。
在训练有素的清北洋军强大攻势下,民军节节退守,11月27日汉阳失守。阳夏战争虽以清军得手阳夏、民军退驻武昌而告终,但民军以万余人的身躯,血战坚守4l天,为其他各省的独立赢得了时间,并吸引了清军的主力,所以“败中寓胜”。
武昌首义得到了全国大多数省份的响应,最先响应起义的是湖南和陕西。其后江西、山西、云南等省相继光复。各省起义领导者有一些大家耳熟能详:比如山西都督阎锡山、云南都督蔡锷、江西都督李烈钧、沪军都督陈其美,还有率敢死队光复杭州城的蒋介石。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自海外归来,29日在南京举行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孙中山以绝对多数票当选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与之相对应的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于1912年2月12日黯然下诏退位,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终结。清朝黄龙旗残损滑落,而被颁定为中华民国国旗的五色旗则冉冉升起,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共和新时代。五色旗的五色是红、黄、蓝、白、黑,分别代表当时中国的五大民族汉、满、蒙、回、藏,象征五族共和。
辛亥革命的硝烟早已散尽,但这场革命带给中国的变化是巨大的。直至今天,我们还生活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之中。
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如果没有武昌起义,没有辛亥革命,也许今天在紫禁城里还端坐着一位皇帝,男人的脑后还拖着一根长长的辫子,女同胞们则要把脚裹成三寸金莲。在服饰上也能看得出那场革命带来的变化,孙中山给中国人贡献了一套中山装,西服也自辛亥后慢慢在中国流行……这些都是以武昌起义为开端的辛亥革命的功劳。由孙中山的孙子孙治强题写的“民国之门”四字,是对鄂军都督府旧址在辛亥革命中地位的最好的评价。
看完了整个展览,中山先生的哲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想必能引起各位心中的共鸣吧!
Tag:湖北导游词,导游欢迎词范文,英语导游欢迎词,导游欢迎词 - 湖北导游词
- 辛亥革命博物馆导游词
- › 辛亥革命博物馆导游词
- › 2016年7月预备党员思想汇报:学习辛亥革命学习有感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辛亥革命博物馆导游词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辛亥革命博物馆导游词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辛亥革命博物馆导游词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辛亥革命博物馆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