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洋镇的牛系列小吃远近闻名,在我省的厦门市就有几十家连锁店。从牛脑、牛心、牛肝到牛肠、牛肚、牛排~~~~~,几乎牛的任何一个部位都能做出一道美味佳肴来。有人夸张地形容下洋牛肉丸货真价实,说它的弹跳能力可以当做乒乓球来使用。下洋人为了保证牛系列佳肴的美味度,至今仍然传承早、晚各宰杀一次牛的习惯。
下洋还是一个温泉之乡,1979年经福建省水文地质工程队探明,下洋的温泉都是从一百多米的地层深处冒出来的,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其水温达到摄氏70度,流量达到7升/秒。优质的温泉有消除疲劳和治疗皮肤病、关节炎、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作用,洗温泉澡已成为下洋人不要缺少的生活内容。现在下洋镇已有二十几家对外营业的温泉场馆,待会儿大家看了初溪土楼群,品尝了下洋的风味小吃生,我们将安排各位沐浴温泉澡,给您的土楼之行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
三、霞村永康楼解说词
我们已经到达福建(永定下洋)旅游风景区的霞村永康楼。永康楼位于永定下洋镇霞村,距镇政府4公里。这是一座建筑极其精巧华丽的圆土楼,建于1938年,由新加坡华侨胡来兴先生所建军,其家族遵循客家人崇文重教的理念,堪称书香门第。族中有一女在联合国工作,这该家族带来无限荣光。
永康楼外圆内方,直径36米,高3层,每层26个房间,含1个大门、1口水井、1个后厅、4架楼梯。外环底层大墙厚96厘米(约1米),顶层厚75厘米,分隔房间的子墙36厘米。在使用上,第一层设厨房,第二层设粮仓,第三层设住房。
永康楼的大门宽1.5米,高2.45米,双层的石门框,内拱外方;门板厚10厘米,外加6毫米厚的铁皮,门后设两根门闩,十分牢固。加上楼房一、二层不开窗,起到了良好的防火、防盗作用。
进入永康楼,游人无不为其豪华装饰而惊叹。最让人惊叹的是楼中的40扇装饰屏风。图案中有人物、动物、花瓶、花卉,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特别是中厅的六扇和后厅两边的6扇工艺最为精美。镂空木雕的双面图案全部镶金,色彩至今仍金光灿烂。据说木雕师傅方进荣是福建上杭人,胸前飘着长长的白胡子,他只是画出图纸,活由他的儿子福庆、何庆和儿媳们干,他们一家人在永康楼整整干了三年才完工。后来方师傅一家定居在坎市镇。
大多数土楼或楼内或楼侧都建军有学堂,“读圣贤书、干国家事”、“繁衍子孙昌盛发达,书香门第世代流传”,“永开异域飘移亦福,康守家园耕读为根”等土楼楹联,就是客家人崇文午教,人才辈出的传统风尚的最好见证。
为了直观地向游人展示客家人秉承中原传统文化,以及他们的社会观、道德观、文化观、家庭民系意识等客家精神,是客家先民富有文化素养铟因遗风的流传,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美德的继承和延伸。
四、初溪村集庆楼解说词
各位嘉宾,我们的下一站就是福建土楼(永定下洋)旅游风景区的主景区——永定初溪土楼群。距下洋镇政府15公里,是福建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申报地之一。
初溪土楼群有36座土楼,由五座圆楼和三十一座方楼组合而成。徐氏一世祖自14世纪末叶,也就是明代初期在此开基,即建造土楼。层层叠叠的土楼群与青山、绿水、梯田和谐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副气势恢宏、雄奇壮丽的乡村图景。在20世纪80年代经《人民画报》公之于世,引起了众多中外专家学者的关注。20xx年经永定方圆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精心整合,初溪土楼群方正式向游客开放。
初溪村的形成颇有传奇色彩,全村2000多人都姓徐,徐姓是伯益的后代,伯益帮大禹治水有功,其子若木受封于徐。徐姓第130世能文,因经商在福建的福州开基。能文的儿子天瑞在1302年从福州迁到永定县城。天瑞的第八代中有一位叫常萼的生有两个儿子,一子以打铁谋生,一子是打猎的能手。有一回,常萼的子孙们上山打猎,发现三只野鹿,便放犬追踪,追到现在的初溪村,三只野鹿逃进了一簇竹林中,猎人们守候了一天也不见野鹿和猎犬出来。古人将野鹿视为神异之物,他们认为一定是神灵把他们引到这里来,一定有所指示。仔细一看,这里群山环抱,满山的翠竹郁郁葱葱,一涧溪水绕山潺潺流过,真是一个居住的好地方,于是常萼的儿子便迁到此处开基创业,成了初溪姓徐的一世祖(可让游客猜初溪村的由来),并将该地取名为“初溪”,繁体字的“初”字是由三个“鹿”字重叠起来,意思是有三只野鹿出现在山涧的地方。后因繁体字难写便简写成“初”字,于是形成了今天的“初溪村”。
那么,初溪徐姓人靠什么发财建造了如此庞大的土楼群呢?原来初溪的山上有无边无际的竹林,竹子是最好的造纸原料,他们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大量生产土纸销往福建漳州和广东潮州等地。在造纸业最旺盛的时期,村中有40多家纸厂,虽然一个纸厂才4个工人,一天不过生产2个纸,但一个纸当时能卖到40斤大米的价钱,一年到头造纸生产不间断,收入是十分可观的。
现在我要向各位隆重推出集庆楼,集庆楼建军于明永乐十七年,即公元1419年,距今已586年的(最好能请游客去计算多少年),是永定现存圆楼中年代最久远,结构最特殊的一座圆楼。该楼坐南朝北,占地2826平方米,由两个环形楼组成。外圈共有四层,底层有53间房,二层以上每层约54间,共计206间,顶层外墙还设置了9个了望台。
一般的圆楼,小的设置两处公共楼梯,大的设置四处公共楼梯,底层相通且层层环廊通达,相互往来,十分方便。唯独集庆楼,按底层每户人一楼到四楼各自安装楼梯,各层通道帮木板隔开,七十二道楼梯把整座楼分割成七十二个独立的单元(8乘以9等于72。8意味着发,“9”意味着长久,“72”意味着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也就是就,楼内居住的人,无论做哪一行都能发达)。也有人称其为“忤逆楼”,意思是每家每户都装楼梯这在当时是很不近情理的。其实这是一个误解,那么,为什么要建这么多楼梯呢?据当地老人说,完全是为了生活的方便和防御的需要(目前有楼梯55架,一楼17、二楼19、三楼19)。
集庆楼在最盛时期住过50多户300多人,因为人多,楼梯多,上下楼也就方便多了。另一方面,由于初溪村地处偏僻山区,那时常有土匪出没,烧杀抢劫。无恶不作。集庆楼的设计者出于增强大楼防御功能的考虑,除了设单门、厚墙(近2米)、一二层不开窗等到消极性防御设施外,还设计了9个了望台以及多楼梯则是积极的防御设施。土匪来时,只要关起大门,便可迅速上楼攻击来犯之敌。楼梯多,要送水、送石块、送木头等物品就方便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