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敌斗争中,地道战是平原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战略战术。地道战首创于冀中平原,军民配合挖地道,构筑地下防御工事。抗日战争期间全冀中挖地道达125万公里,称得上是冀中的"地下长城",成为打击日寇的地下屏障。
鬼子进村了,民兵们转入地道伺机杀敌。乘敌不备,民兵们已经从地下来到房上,居高临下,向敌射击。敌人占领了高房,民兵又进入了地道,从屋内瞄准房上敌人射击。民兵从伪装的地道出来,利用隐蔽的射击孔打击敌人。
守卫在地道口的民兵,手握导火索,准备引爆地雷。我们的八路军医护人员,在地道里设置临时战地医院,护理伤员。平原地道战,在战争年代,发挥了巨大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 冉庄地道战 痛歼日寇敌丧胆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冉庄人民把对日寇的深仇大恨化作抗战到底的坚强决心和无穷力量,拿起锨镐,群策群力,构筑地下长城,以自己创造的人为屏障和特有优势给侵略者以致命的打击。
冉庄地道经过不断改进,构造形式逐渐完善。形成洞洞相连,户户相接,内外联防,互相配合,进可攻,防可守的战斗型地道体系,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建党建政 开展抗日斗争
1938年,党派干部来到冉庄,深入群众宣传抗日,先后吸收了张森林等7名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于1938年冬建立起党小组,继而建立起党支部,张森林同志首任党支部书记,组织起农、工、青、妇会及人民武装委员会。
1938年秋,吕正操司令员来到冉庄,在抗日村公所谈判收编清苑县西片联庄会,把清苑县5000余人杂牌武装,改编成人民自卫军,扩大了抗日武装。冉庄青年,积极参军参战,踊跃支前,仅1939年至1940年间,冉庄就有85名青年参军,走上抗日前线。冉庄抗日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站岗放哨,除奸反特,传递情报,坚壁清野,扒铁路,炸桥梁,割电线,毁公路,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构筑地道 众志成城
1937年开始,日寇的铁蹄踏进华北,把美丽富饶的冀中平原,变成了"抬头见岗楼,到处是狼烟,无村不戴孝,处处闻哭声"的人间地狱。敌人火烧冉庄,残杀我骨肉同胞的野蛮行径,激起冉庄人民的深仇大恨,决心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抗战到底。冉庄人民宁死不屈,同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藏。夏秋季节,利用"青纱帐"和敌人周旋,秋后"青纱帐"一倒,人们在村内村外挖了单口隐蔽洞,用来藏人藏物。张森林于1938年率先在自己家中挖了数个隐蔽洞。有的洞被敌人发现,群众生命和财产受到损失,因此,群众又把单口洞改修成双口洞、多口洞,这样,一旦一个洞口被敌人发现,大家还可以从另外一个洞口出去,人民的生命财产有了一定的保障。清苑县人民武装委员会来到冉庄,组织群众,在原有的单口洞、双口洞和原有地道的基础上,群策群力,构筑地下长城。县武委会搬到冉庄,亲临指挥。全村老少齐动员,根据战争的需要,边战边挖,最后终于构筑成了户通户、村连村,全长16公里的地道网。冉庄人民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构思精巧的地道口。冉庄全部地道由东西南北4条干线组成,并筑有东西支线11条,南北支线13条。还有两条连村地道,一条通村东北3里的姜庄,一条通村西5里的东孙庄。加有两条突围线,一条通清水河岸,一条通村东南的隋家坟。地道分军用、民用地道两种,民用地道藏物藏身,有若干水井相连,排水、取水、通风;军用地道,则用于调兵遣将,利用设在屋内的墙根壁地道口、地面、牲口槽、风箱底、面柜、炕面、锅台等处地道口与敌周旋。利用高房工事、地堡、庙宇、碾子、柜台、烧饼炉等工事及多处暗枪眼,巧妙制敌,形成一个纵深立体火力交叉的坚固堡垒,并具有三通(高房、地道、院落相通)、三堵(堵街口、堵门口、堵窗口)、三交叉(明枪眼和暗枪眼、高房和地堡、地堡和墙壁火力交叉)和五防(防水、防火、防烟、防钻、防破坏)的多功能,地道里设有指路牌、照明灯、休息室、储粮室、地下兵工厂、囚笼、陷阱等。敌人从哪里来,我们就把它消灭在哪里,整个冉庄成为一座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
地道战术 日寇胆寒
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开展地道战、麻雀战,并利用交通沟等地利条件,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战斗,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打击敌人。
为解决弹药不足,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于1939年冬在梁连恒家设立土兵工厂,有7名技术人员。土兵工厂有地上秘密工作室和地下工作间,还设有连通地道的地下秘密弹药库,可随时将弹药运送到各战斗工事内,以应急需。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9年至1948年冉庄兵工厂共制地雷1200个、手榴弹2500多个、翻火子弹5000余发、土炮弹400余发、扫帚炮2门、榆木炮1门、决枪百余支及一些其他自制武器。
在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里,冉庄民兵和人民,每到傍晚或战争之前,在敌人可能经过的巷道口,可攀之墙,可隐蔽之所,可取之物遍设地雷,利用地道战和地雷战相结合的打法,重创敌军。
抗日战争时期的冉庄女民兵,精神抖擞,飒爽英姿。除她们之外,冉庄妇救会的妇女们,种棉花、纺线、织布、缝制军衣、做军鞋、做慰问袋,身背公粮袋冲破京汉铁路敌人的封锁线,把军粮送到太行山区的人民子弟兵手中,她们丢下吃奶的孩子,丢开年迈的父母,长途跋涉,脚上血泡流的血,身上流淌的汗水,浸润了华北山川。
冉庄民兵的另一种打法,是诱敌深入,把敌人引进村来,充分利用地道优势,杀伤敌人。失败的敌人逃出村去,又遭到埋伏在村外民兵的阻击,形成内外夹攻之势,使敌人处于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境地。
冉庄人民在抗日政权的领导下,1939年至1940年两年内,就扒京汉铁路2次,毁张保公路18次,割断张保公路及王胡庄至西孙庄公路两旁电线8次。此外,挖成交通沟总长达15公里,还挖了护村沟7.5公里。英勇的冉庄民兵,还先后到林水、陈吴庄、耿庄、李庄、蒋庄等村进行伏击战、追击战;拆毁黑风口炮楼、拔碉堡、拿据点,共计出村作战85次。
1945年春,冉庄民兵在双庙工事痛歼日寇,击毙敌伪团长。数十次地道战积累了战斗经验,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有机地结合,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整个冉庄成了一个神秘的村庄。穷途末路的侵略者,不甘在冉庄的失败,1945年春夏交接时,驻保定的日军协同一个团伪军的兵力,包围了冉庄。当时,我民兵早已严阵以待,敌人进村后,地雷四处爆炸,他们只得破墙而过,在老母庙观察情况的两个民兵,发现一个挥舞指挥刀的日本军官,指使20多个伪军抢拆小庙工事,工事里的民兵满腔怒火,一枪结果了这个侵略者指挥官的命。敌人几次疯狂还击抢尸,但都遭到更加严厉的惩罚,敌人急红了眼,重新组织火力,猛攻小庙工事,我民兵乘机转入地道,转到敌后,拉响了敌群中的连环雷,炸得敌人鬼哭狼嚎,拖着十几具尸体,狼狈逃窜。紧接着,敌人又以两个团的兵力,分3路向冉庄袭来,民兵早已做好战斗准备。敌伪团长身挎洋刀指挥敌人从东村口摸进村来,被双庙地堡工事里的民兵首先发现。等到相距十几米远,工事里的民兵高兴地说:"好小子,你来得正好!"民兵班长李明贵,瞄准敌团长的脑门,只一枪便结果了他的性命。敌人象没头的苍蝇,乱窜乱跳,冉庄村里各战斗工事一起开火,敌人伤亡惨重,再也不敢前进一步,敌阵大乱,以彻底失败而告终。从此,敌人留下了一句口头禅:"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战斗结束后,县武委会指导员乔军同志召开全村各民兵干部和魏庄高小全体师生大会,总结历次地道战的经验和取得的辉煌战绩,号召冉庄民兵戒骄戒躁,再接再厉,抗击日暮穷途的日军。奖励锦旗一面、步枪和手枪数支、地雷1000个、子弹300发。号召全区民兵发挥机智勇敢的战斗精神,配合国际国内大好形势,准备迎接反攻日寇的最后胜利。
Tag:河北导游词,导游欢迎词范文,英语导游欢迎词,导游欢迎词 - 河北导游词
- 冉庄地道战遗址导游词
- › 冉庄地道战遗址导游词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冉庄地道战遗址导游词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冉庄地道战遗址导游词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冉庄地道战遗址导游词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冉庄地道战遗址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