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的自由也正是它的局限。对表现力本身的重视在天才的诗人那里解放了创造力,在平庸的诗人那里却束缚了创造力。对技巧的忽视逐渐导致了艺术上的惰性,语言的历史积淀和诗歌形式的相对稳定更助长了这种倾向。明清两代,复古盛行,就是明证。另外,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契合也是中国人很难把自然对象化、客体化,而这是通向哲学思辨的关键。哲学虽然不应成为诗歌直接表现的对象,但是贯注了哲学精神的诗歌却会更具厚度和震撼力。由于理性传统的缺乏,自唐以后,中国诗歌虽经多次变革,但始终不能从根本上创造出新的风格。
现代中国诗人已经丧失了文言这种创作工具,而现代汉语正经受着西方语言的激烈冲撞,传统的诗意语言已难找回,新的诗意语言尚在锤炼之中。这种困境短时间内难以改观。我们应该做的,也许就是在注重技巧的同时也注重表现力本身,在关注理性的同时也尽量吸收古诗纯净的抒情传统。但愿我们不会让自己失望。
Tag:初一阅读,七年级阅读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一学习 - 七年级语文 - 初一阅读
- 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中国古诗的自由与局限
- › 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诗歌的起源
- › 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诗歌的分类
- › 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诗歌的特点
- › 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意象,诗歌写作的焦点
- › 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中国古诗的自由与局限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中国古诗的自由与局限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中国古诗的自由与局限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中国古诗的自由与局限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中国古诗的自由与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