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学习教材传授的科学知识,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8、继续培养天天阅读、收集图片资料、经常“回头看”等好习惯。
9、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具体说明
(一)认字、写字
1、认字
(1)数量418个,不再为渗透性识字定数量,其原因是:一册已经通过那20个字的目标要求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识字的途径不仅限于课文,也不仅限于学校。渗透性识字差异很大,有些是本册必学字。而统计本身根本不可能完全符合学生认字的实际情况(许多学生认字量要大得多),所以为了统计方便,不再限量。这样,两册合起来认字底限为787字。二年级两册大约认800字,符合课标要求,实际上还可能超过课标要求。
(2)学习30个常用偏旁
在第一单元的“金钥匙”中提示学生开始将学到的常用偏旁列表归类,目的是想让学生从汉字表意的特点入手,积累表意的偏旁,知道它们的名称和大概表示的意思,逐渐掌握汉字的规律,最后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构成汉字合体字的部件都叫“偏旁”。由于还没有学习查字典,第二册把所学的部首统称为偏旁。
A 为什么要提出学习30个常用偏旁的要求?
感悟汉字的特点,领会汉字的造字规律,实现量变(已认字几百个)到质变的飞跃,为形成独立识字(包括读写合流)能力做准备。
B学到什么程度?
记住名称;表示的意思;能举例说明。要熟练掌握,前面有的实验区重视不够,学到后来,分析字形、母体字带形近字、音序查字法时感到吃力。而写字涉及的偏旁要多,如月字旁、广字头,则只要求知道名称、会书写。
(3)学习看上下文猜字等认字方法
综合运用学过的认字方法,能独立认读“语文天地”中的现代诗文。由“学习”“练习”到“会”,需要有一个过程,这里只要求练习“猜”。能不能猜对,取决于对文章的理解、语汇量、对常用偏旁部首的掌握等条件。
截止到第二册,学生已经学过了看图认字、读拼音认字、听读认字、看上下文猜字四种认字方法(识字游戏不是学法)。教师要重视学生独立识字,各种识字方法,不能当成知识点让学生记住而不在识字中运用。“综合运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靠大量实践。认字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年级认字的主要方法是听读整体认知(不是分析字理)和看拼音认字,二册主要是积累常用偏旁,不是分析字形、字理。三册还要学习查字典、分析字形等认字方法。请老师们不要贸然突进,增加老师和学生的负担。
2、写字228个。
“会写字”,这个目标很笼统,什么叫“会写”?是指会笔画笔顺,还是指能听写对,抑或是能使用时不出错别字,要不就是从书法艺术上讲“会写”?不同的理解,差距很大。
教材指的会写228个字,大体上是指能按照正确的笔画笔顺结构书写。兼顾使用和写好。不要把几方面混为一谈,胡子眉毛一把抓,造成沉重的负担。比较一册(带着写),学生对笔画笔顺和汉字结构的掌握应当更熟练,拿过一个字知道从哪里下笔,照例字自己能写下来。
笔画笔顺不能当成科学知识体系来教授,让学生死记许多条条框框。怎样兼顾使用和写好?一是加强造句、组词等书写练习,二是通过描红无意接受(儿童学习不是先学规则,而是模仿和实践)。三册重点指导怎样把字的间架结构写好。
3、拼音部分
二册对于拼音的学习目标,定位在抄写字母和音节,大体能为生字标音。
教学建议
(1)教学时要以学定教,例如,课文中出现了没有要求掌握的生字,像《大熊猫》中的“滑”、“肢”。教学时听老师读,学生初步有个印象即可。
(2)教学时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期盼学生今天学了,明天就得会,要采取“滚雪球”的识字方法。
(3)写字要分两步走。先写对,再通过揣摩练习写好。不要写对、写好同时进行,一步到位,增加学生负担。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提高,同时把练习的时间还给学生,避免教师多讲。
(4)本册安排了两次集中识字,分别是《车的世界》和《丁丁冬冬学识字》。教学时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悟”,引导学生领悟认的一批字的规律,这个过程教师绝不能包办;
二是“用”,使用这个规律看上下文猜字。
(二)阅读
1、指读(指认)的问题。
一年级学生指读的必要性:注意力、认字、手的功能。
但是这种指读是随文识字的学习方法,还不是真正意义的阅读。“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影响读者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指读没有释义、理解、欣赏。
要把指认与阅读分开来。认字时用手指帮助,读熟了,立起书来朗读。
指读虽然有好处,但必须逐渐放弃,因为眼睛扫描总比手指移动快,每分钟默读500字,大脑可留下90 %的信息;指读每分钟就算200字,只能留下10 %(因为干扰太多)。
2、关于阅读中的识字问题。
继续使用听读、指读的识字方法。
有的老师问,在阅读教学中是先识字后阅读,还是先阅读后识字?这要看文章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如果文章短小,学生非常感兴趣,读起来琅琅上口,则适于先阅读后识字;如果课文较长,则适于先识字后阅读,还可以学一段,识一部分字。
每节阅读课要拿出10分钟左右时间指导学生写字,分散难度。不要把写字集中在一节课中。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识字、阅读、写字整体推进。单独识字不适合儿童。例如:先把课文中的字抽出来,单独认或读完课文后,再单独认字的方法都不可取。
3、关于阅读中的朗读问题。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朗读中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例如:《啄木鸟》一课中,读猫头鹰和喜鹊说的话时,学生心中是怎样的感受就可以怎样读。老师可能这样读,学生可能那样读,只要不违背价值取向都可以。当孩子把自己的特点、体验加进去,表达出来时,朗读能力就形成了。
关于教师范读:有人认为既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就不敢范读了。其实可适当范读,或采取自读再范读的方式。
解决学困生:阅读、阅读再阅读。
4、关于质疑的问题。先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再教给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过程中应重视评价。
阅读与识字、写字、朗读与问题讨论相结合,学生的理解、体验与想像相结合。
Tag:考察报告,学习考察报告,考察报告怎么写,工作报告 - 考察报告
- 高新区学科带头人赴杭州学习考察报告
- › 高新区学科带头人赴杭州学习考察报告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新区学科带头人赴杭州学习考察报告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新区学科带头人赴杭州学习考察报告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新区学科带头人赴杭州学习考察报告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新区学科带头人赴杭州学习考察报告